心中有本,融合两味,.doc

心中有本,融合两味,.doc

ID:27856764

大小:3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6

心中有本,融合两味,.doc_第1页
心中有本,融合两味,.doc_第2页
心中有本,融合两味,.doc_第3页
心中有本,融合两味,.doc_第4页
心中有本,融合两味,.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中有本,融合两味,.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中有“本”,融合两“味”,——浅谈小学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慈溪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孙红波【摘要】科普性说明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为数不少,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提高阅读能力。为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应沉入文本,通过理文脉、品语言潜心挖掘其语文味,同时应以学生为本,通过质疑、拓展、迁移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关键词】文本生本语文味情趣味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定数量的科普类说明文,如《月球之谜》《太阳》《蝙蝠和雷达》等。这些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提高阅读能力等重要功能,为的是培养新一代公民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

2、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觉得这类课文没什么好教的,无非是掌握几个科学知识点,往往教师教得随意,学生学得无趣。如何实现科普说明文承载的诸多功能?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本”,融合两“味”。一、沉入文本,挖掘“语味”科普类说明文有其独特的长处:内容丰富科学性强,层次井然有序,过渡连贯缜密,语言精确简炼,说明方法灵活多样。作为教师,应沉入文本,努力挖掘其蕴含的“语味”,才能有的放矢,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实践。1.静思默想理文脉小学阶段的科普类说明文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一般都纲举目张,条理清晰。针对这一文本特点,教师要搬开“问答式”这

3、座教学大山,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浸润于语言文字当中,静思默想,采用批注、填表格等形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概括文意的能力。如有位名师教学《鲸》第一自然段,感受鲸“大”这一特点后,板书:一大、二、三、4.5.6.7。请学生自读其余的课文,用简洁的语言给每段话写小标题,并主动写到黑板上。学生默默地读书,静静地思考。五六分钟后,一部分学生离座上黑板书写小标题。然后师生逐个讨论这些小标题是否合适。师:第二段中,一个是“变化”,一个是“进化”,哪一个好?为什么?生:“进化”好。因为“鲸”原来是生长在陆地上的,“进化”是慢慢地演变过来的,“进化”的程度深一点,要经过很长时间。师:你说出了最

4、重要的观点,就是地点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了不起!我也选“进化”。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合适的小标题后,教师请学生看看小标题,再看看教师板书的数字,学生发现可以把第4、5、6、7自然段合为一段——讲鲸的生活习性。在以上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结构严谨、思路明晰的特点,让学生沉入文本,静思默想,自己概括,自己辨析,从而理清文章脉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从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既读懂了文本,又享受了自读自悟带来的阅读成功感。1.多方对话品语言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简炼。学生对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有一定的欣

5、赏能力,但对“准确、简炼”之美却缺乏情感体验,往往会孰视无睹。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与文本进行不同形式的对话,反复涵泳和体味。如《蝙蝠和雷达》一文中对三次试验的描写语言简炼准确,详略得当。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之美呢?有位教师就采用了多方对话的形式,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这个目标。首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概括的语言填写试验单。在具体指导“试验1”的填写后,让学生再与文本对话,填写后两次试验单。接着,老师展示了学生的两份作业:第一份:试验顺序实验前布置试验过程试验结果试验结论试验1拉绳子系铃铛蒙眼飞铃铛没响不靠眼睛试验2拉绳子系铃铛塞耳飞铃铛响靠耳朵试验3拉绳子系铃铛封嘴飞铃铛

6、响靠嘴巴第二份:试验顺序实验前布置试验过程试验结果试验结论试验1拉绳子系铃铛蒙眼飞铃铛没响不靠眼睛试验2同上塞耳飞铃铛响靠耳朵试验3同上封嘴飞同上靠嘴巴师:你怎么看待第二份作业?生:这位同学很聪明,一样的地方就用“同上”表示。师:是呀!一样的就不重复写,有智慧。这样的情况,课文是怎么处理的呢?读读课文。生:试验布置都是一样的,所以后两次试验就不写试验布置了。生:第二次和第三次的试验结果是一样的,就合起来写。师:是呀!同样的内容可以合并起来写,这样显得简洁、明白。从上述片段可以看出,老师抓住现场生成的两份答题方式迥异的作业,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等形式,让

7、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简洁”之美,并直观地懂得了“同样的内容可以合并起来写”,该详细的地方具体写,该简略的地方概括写。“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为文本和学生之间搭建合适的桥梁,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亲身体会和品味准确语言的表达效果。一、走向生本,增强“趣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时,才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