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788399
大小:5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6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课堂高静陕丙省榆林市吴堡县吴堡中学718200摘要:木文阐述了高效课堂是教学的生命。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教育策略高效课堂是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
2、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实践,从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三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1.充分利用好教材木身孕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人教社新教材不仅伍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还增加了不少社会生活、习俗,即社会史的内容,显得更加亲切、丰满和人文化,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立体化的历史,丰富生活常识。2.尽力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
3、,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3.适时适度导入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木历史的距离。把课木上的历史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木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木知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坚定地走向未来。二、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象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奋之门,对于新课的讲授很有
4、帮助。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冇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3.结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写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即精巧、吸引人的开头,丰富的内容,点题冇力的结尾。因此,在结语时,除了点明重点,点破难点之外,为了激起学生进一步学的兴趣,制造悬念、突显疑点也是我们的惯用手法。三、注
5、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1.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教学,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3.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冇人把历史课的趣味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史话教学”,以为上历史课就应当大量地讲故事。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材的具体内容,适时适度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还是有帮助
6、的。4.要注重进行学科渗透。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渗透艿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而且还奋助于学生将艿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5.巧妙运用对联、诗歌。如学《辛亥革命》,介绍袁世凯时,我引用了时人专为袁世凯写的两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暗含王八、无耻),“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暗含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学生通过对对联的理解加深了对袁世凯的认识,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1.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初中生都具有好胜的心理,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上适当运用竞赛的形式,能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思维能力处
7、于极佳状态,教学印象极为深刻。同时,竞争的结果也会使胜利的一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一方不肯服输,双方都产生了努力学4的强烈愿望。经常有同学向我要求,以后的课堂教学多用这种形式。2.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调査研究、围饶某项主题出历史板报、写小论文等。参考文献[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3,4。[2】李起明《初中历史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