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787764
大小:155.0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8-12-06
《中国文学批评阐释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文学批评阐释学绪论一、阐释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阐释学是有关理解和解释的学问。在中国和西方,都有源远流长的文本解释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学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对经典文本的阐释的过程。西方的圣经阐释学自不待言,就是文艺复兴其实也可看作是对希腊文化传统的重新诠释。在中国,经学、玄学、佛学、理学、考据学,更无一不与文本阐释密切相关。各种学术思潮就在对经典的不同阐释中诞生。当今我们写论文,从事学术研究,归根结底也面临着对我们所选课题涉及的文本进行理解与解释。因此,了解一些阐释学理论,对于我们如何选择一种科学的方法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二、两个故事的启示1、郢书燕说郢人
2、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2、郑璞周鼠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周人怀璞谓郑贾曰:“欲买璞乎?”郑贾曰:“欲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尹文子·大道下》)夫误会举烛之义,幸而治;误解鼠璞则大谬。由是言之,凡误解古书者,皆举烛鼠璞之类也。(阮元《经义述闻序》)三、西方阐述学部分概念述略1、阐释学正名Hermes赫尔墨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为神传递消息的信使。H
3、ermeneutik,Hermeneutics解经说文的一门学问。2、传统阐释学41阐释学在十九世纪初作为一种理论建立起来,是关于文字诠释技巧的科学方法。德国神学家、哲学家弗里德利希·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把语文学和圣经注疏的局部规则纳入普遍适用的原理,建立起总体的阐释学。他认为作品本文的意义,是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之下消除解释者的先入之见和误解后的产物。(Hermeneutik)3、阐释的循环德国哲学家狄尔泰(W.Dilthey)始终致力于使精神科学的知识能够像自然科学的知识那样可靠,而阐释学正好为“精神科学”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后人通过前人留下的生活表现的痕迹而
4、跨越时空距离与之建立联系,通过阐释认识前人及当时的生活,认识历史。他把文字的理解和诠释看成最基本的阐释活动。关于文本理解,他提出著名的“阐释的循环”derhermeneutishZirkel的概念。一部作品的整体要通过个别的词和词的组合来理解,可是个别词的充分理解又假定已经有了整体的理解为前提。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互为因果,形成循环,这是构成一切阐释都摆脱不了的主要困难。(D.C.hoyhermeneuticcircleinordertounderstandthewhole,itisnecessarytounderstandtheparts.whiletounderstandthepart
5、sitisnecessarytohavesomecomprehensionofthewhole.TheCriticalCircle.RoyJ.Howard,apart—whole—partmovement.ThreeFaceofhermeneutics.)4、现象学与阐释学美国批评家赫施(E.D.Hirsch)试图在胡塞尔的认识论和索绪尔的语言学中为狄尔泰的某些阐释原理寻找依据。他认为,意义不可能是个人的,不同的人可以共有某一类型的意义。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术语“意向性”来说,就是在不同时候不同的意向行动可以指向同一意向目的(differentintentionalacts[ondiffere
6、ntoccasions]an“intend”identicalintentionalobject),批评家应消除自我,完全以回到作者本意为目的。他相信有共同的人性,共同的心理结构,即意志类型(willedtype),可通过心理重建(Psychologicalreconstruction)去重新经历作者的创作过程。他追求一种客观的阐释(objectiveinterpretation)。他提出验证某种解说比其他解说更具或然性(probability)和可信性(plausibility),有四条标准:即合法性(legitimacy),相应性(correspondence),范型合适性(gener
7、ic)和连贯性(coherence)。(ValidityinInterpretation)5、理解的历史性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把阐释41学由认识论领域转移到本体论领域。他认为,任何存在都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存在,即此在。存在的历史性决定了理解的历史性:我们理解任何东西,都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而是用活动的意识去积极参预。阐释以我们已经先有(Vorhabe)、先见(Vorsicht)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