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毕业论文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制作

医学毕业论文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制作

ID:27761204

大小:6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5

医学毕业论文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制作_第1页
医学毕业论文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制作_第2页
医学毕业论文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制作_第3页
医学毕业论文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制作_第4页
医学毕业论文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制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医学毕业论文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制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制作姓名:2014年6月25日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制作【关键词】心肌梗死模型动物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主要致死因素之一。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动物模型被广泛用于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研究。研究0的不冋则所需的动物模型平台亦不同,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有效建立是完成相关实验的前提,对研宄急、慢性心肌梗死的病理演变过程、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耍意义。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建立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有两人类:(1)采用各种方法直接造成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K试验周期短,可以观察梗死后再灌注对心肌细胞的损伤。⑵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狭窄与梗死,其试验周期长,死亡率较

2、高。通过开胸结扎不同部位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已沿用多年[1〜51,结扎大鼠冠状动脉是医学实验中己得到公认、最常用的心肌梗死模型。国外多采用Jons法[6]即在自主呼吸下,开胸迅速挤出心脏,结扎冠状动脉。结扎时闹定部位于左心耳下缘与肺动脉圆锥间,以左冠状静脉主干为标志,连同一小束心肌一同结扎,于左心耳根部下方2mm处进针,在肺动脉圆锥旁出针,深度为0.3mm〜0.5mm,过浅缝线易于脱落、血管结扎不完全,过深易致传导阻滞。由于大鼠冠状动脉发育变异较大,血管常显示不清,此吋可固定部位盲扎,亦可达到结扎目的。观察近心尖的左室前壁,是否失去原有光泽,而显暗灰色或青紫色;收缩力是

3、否降低或消失。观察心电图是否逐渐出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及Q波等,心电图变化才能说明冠脉结扎情况,只有看到上述肯定结果,才可关闭胸腔,否则需重新结扎冠脉。此法结扎冠状动脉后心电图及病理表现相似,多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稳定性较好。在开胸状态下直接用缝合线结扎冠状动脉分支,造成该支配区域的永久性缺血。此法动物创伤大、死亡率高,要求术者技术娴熟,动作快,难度大。大鼠右肺四叶,左肺一叶,呈海绵状,有时左肺将心脏大部分覆盖,因此在开胸时最易伤及充气的肺组织。因而宜在短时间内调小潮气量,结扎冠脉时需拉开肺组织,稍有不慎,手术器械或拉钩就可能损伤肺。因大鼠无纵隔结构,开胸后造成开放型气胸;还需

4、注意气管插管时避免暴力损伤气道,以免形成气管瘘,注射654-2控制分泌物等。这些都是影响模型建立是否成功和术后存活率的主耍因素之一。有人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即在开胸状态卜'用缝合线环套冠状动脉分支,拉紧闭环可造成冠状动脉分支支配区域的缺血,闭环松幵后,血管再通

5、7]。这种拉线法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简单易行,可以对缺血时间进行精确的控制,从而量化心肌缺血负荷的大小。为避免了麻醉引起的死亡现象,每一只动物均严格称重,精确计算麻醉药量。对衰弱和过胖动物,将单位体重所需剂量适当调小。由于在麻醉期间动物的体温调节机能受到限制,出现体温下降,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给麻醉动物采取保温措施[

6、8],一般使用40W灯泡照射。麻醉药尽量做到现有现配,或配少量短期内使用,防止日久变质。术中动物出血应及时予以补充温热葡萄糖熔液,加速麻醉药代谢速度。褚俊等[9]采用自制的可控微电流刺激仪刺激血管外膜的方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其原理是刺激开胸暴露的血管外膜后,可导致血管内膜内皮细胞受损,刺激和损伤可导致二磷酸腺苷、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的释放,激活血液中血小板诱发凝血过程,形成血小板聚集物。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加速和扩人的重要机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活化是作为组织损伤区修复的一种炎症反应,也可促成组织凝血因子的表达,最终导致急性血栓形成,造成急性心肌梗死。Shetler等[10]

7、则通过静脉内注射凝血物质造成冠脉内血栓形成。Curbel[ll]提出一个理想的冠状动脉血栓模型应包括以下几点:(1)提供稳定的血栓;(2)合并内膜损伤;(3)死亡率低;(4)溶栓治疗有效;(5)技术简单。类似的也有单纯用儿荼酚氨类化学药物诱导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报道[12],其机制与心肌心包钙超载、氧自由基损伤及血小板功能和代谢增强有一定关系。有作者[13]应用异丙肾上腺素成功复制心肌梗死模型,而且操作非常简单。此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不能人为的控制心肌梗死的部位,使得一些要求准确定位的研究难以进行。麻醉动物模型存在麻药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冠状动脉血流状态和机体对血管活性药物反应的

8、缺点,为此有学者建立了体外可控式的心肌缺血模型。他们将气囊式或者液压式梗阻器安装在分离出来的冠状动脉分支上,连接在梗阻器上的导管则通过皮下引至肩胛骨之间固定。通过导管充气或充水时,梗阻器膨胀,压迫冠状动脉分支,形成缺血;抽气或抽水后,血管再通,缺血缓解[14,15]。这种方法需要将冠状动脉分支游离出来,所以较多运用于猪、狗等大中型动物,使得实验成本较高。1994年,Cohen[16]将方法改进,将气囊式梗阻器成功的安装在兔心左冠状动脉的分支上,最先建立了小动物的体外可控式心肌缺血模型。手术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