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650698
大小:336.84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12-05
《古代中西方教育思想遗产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节古代中西方教育思想遗产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而立”之年,从事创办私学的教育活动,行教四十余年。在封建社会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个体功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科学地认识到了遗传、环境、
2、教育三者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一)孔子的教育思想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具有朴素的教育平等思想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一)孔子的教育思想3.启发式教学:不愤不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颜渊:“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一)孔子的教育思想4.论教师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不厌,智
3、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②关爱学生、无私无隐“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并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全文1200多字,其内容包括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师生
4、关系等。它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一部最早、最完备的教育学专著。其中的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豫时孙摩、藏息相辅、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是全文的精华。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1.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2.启发诱导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
5、喻矣。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3.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三)韩愈的师道观韩愈(768-824),唐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有《师说》、《进学解》等名著。他的思想核心是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老学说,是一个重振儒学的卫道者。第一,尊师重道。第二,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第三,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四,师
6、生关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四)朱熹的读书法思想朱熹(1130-1200),宋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史称程朱理学,或程朱学派。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四)朱熹的读书法思想朱熹在40年的教育实践中,不仅重视如何教书,而且也非常重视指导学生读书。读书法成为朱熹整个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
7、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后来他的弟子荟萃他平日指导读书的语录,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等。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一)苏格拉底(Socrates)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与其门徒柏拉图、徒孙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杰”。大约从30岁起,他开始聚徒讲学,向青年传授伦理、政治等方面的知识。把大部分精力花在教育青年的事业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苏格拉底没有办过学校,他的教育活动主
8、要是在广场、街上、作坊等场所劝人为善。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遗产(一)苏格拉底(Socrates)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作用与意义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是,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禀赋差的人固然需要教育,即使禀赋好的人也应接受教育;越是秉性好的人越需要受教育,否则,好的秉赋就会使人变得难以驾驭。对于治国者来说,受教育更为必要;训练出大批具有聪颖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