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思想

古代教育思想

ID:40635885

大小:18.2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05

古代教育思想_第1页
古代教育思想_第2页
古代教育思想_第3页
资源描述:

《古代教育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把“学而优”作为入仕的必备条件,如果不学习或学习而不优,则没有入仕的资格。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2、“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任”。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

3、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

4、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墨子的教育思想墨子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于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以素丝和染丝为喻,形象地说明环境、教育对人性形成的重要性。所以,他强调“染不可不慎也”。从“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触发,墨子主张以“兼士”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他们去实现贤人政治。兼士应该具有知识技能、思维论辩和高尚道德三项要求。其中道德高尚尤为重要。唯有如此,兼士才能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不分彼此、亲疏、贵贱和贫富

5、,对所有人都能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在教育内容方面,墨子除了主张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识教育之外,还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前者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进行论辩,说服别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儒家主张“六艺”教育相比,这是墨子在教育内容方面的一个重要创造。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墨子不赞同儒家“拱己以待”的方法,而是提倡“虽不叩必鸣”,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说教。也不满意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6、的方法,而是强调“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今天的教育方法与古代不同,必须重在创造。他重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他还注意到施教过程中应顾及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他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量力而行原则的教育家。与儒家教育异趣的墨子教育思想,包含了许多合理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大学》的教育思想《大学》是一篇道德教育的专论,提出了道德教育较为完成的体系,包括所谓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

7、”。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发扬光大人自身天生的善行,进而推己及人,将自身的善转化为民众的善,最后使天下人人都能尽善尽美。三级目的,层层递进。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三纲领,很显然,其中前五条为修己,后三条为治人。修己的目的是为治人,治人又必须以修己为前提。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皆以修身为本”。八个步骤前后相续,逐步推进,对封建时代士人为学、做人、从政影响极大。《大学》对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步骤等重要问题作了论述,很严谨,逻辑性很强,被称为“我国一本较系统的

8、德育原理教科书”。《师说》的教育思想《师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简明扼要地概括教师的职责主要是三项,即传授道理、教授学生和理解疑难(“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次,提出以“道”为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主张不管其年龄大小,地位高低,只要学有所成又合乎道,即可作为自己的老师。因而,“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最后,提出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