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中国种业.doc

对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中国种业.doc

ID:27628031

大小:5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5

上传者:U-1390
对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中国种业.doc_第1页
对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中国种业.doc_第2页
对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中国种业.doc_第3页
对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中国种业.doc_第4页
对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中国种业.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中国种业.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种业发展—对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认识与建议柴玮(四川省种子协会成都610041)摘要:通过参加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启发了对种业科技与产业发展的认识与理解,并结合现阶段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中需要解决的难点与重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种业科技产业发展认识与建议2012年8月,笔者随四川省农学会参加了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农学会、中国种子协会、黑龙江科协、黑龙江农委、黑龙江农科院承办全国13个全国学会协办在哈尔滨市举行的“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通过参加会议与考察,使自己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启发了对种业科技与产业发展的认识与理解,并结合现阶段我国种业发展实际,提出几点建议。一、对种业科技创新的认识与理解2011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明确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标志着我国农作物种业进入了现代种业建设的新阶段。种业既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业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必须增强现代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10 现代种业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种质创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加工和种子营销,而种业科技创新贯穿于现代种业的全过程。种业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需要不断地科技创新、技术升级,其滞后或发展直接将影响我国种业总体竞争实力。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种业大国。多年来,我国农业持续保持“九连增”,科技进步贡献巨大,尤其以良种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地位不可动摇。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3.5%,良种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中为43%以上,这标志着以良种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已成为引领和支撑我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的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流动和整合,我国种业创新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实际,切实把农业科技创新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把种业科技创新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才能突破关键性技术瓶颈,做大做强我国现代种业。笔者理解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目标与任务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构建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特别是知识产权管理成果评价体系为核心,推动基础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育、示范推广等一体化,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强化种业基础性研究。加大对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的稳定投入,10 加大种质资源搜集和保护鉴定,加强种质基因资源规模化发掘利用,深化育种理论方法,加强育种理论方法、生物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等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三是提升种子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聚集育种材料、技术人才要素资源,扩大商业化育种。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建立科研育种机构,加快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的制种基地建设,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育种生产基础设施水平。四是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加快推进科企合作,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共建联合创新平台,使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组织新模式,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五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种子企业在良种选育、成果转让和技术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建设示范县,高产创建示范片等为依托,强化良种依法配套,加快推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二、种业科技创新中需要解决的难点与重点2011年国务院出台《意见》中提出实施种业重点任务,基本涉及到科技创新问题。从我国种业发展宏观层面上讲,种业科技创新有三个难点:一是大多数种子企业实力弱,需要科研扶持。目前,我国种子企业具备商业化育种能力不足10%,商业化人才、种质资源技术基本掌握科研单位手中,企业利润率不足5%,无法投入研发,经费有限,与国外先进种企比较相差甚远,需要国家先扶持,企业逐步加以完善。二是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还不到位,需要过渡时期。国务院《意见》提出“10 两个分离”,即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分离,科研院校与所办企业脱钩,从政策要求看是正确的,但是实际执行起来落实较困难。主要是科研院所的定位、定性的问题,一直未明确。国家对种业科研投入,大部分集中在育种环节,其基础性研发不足13%,今后国家如果对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专家考核、评价机制,采取业绩评估和同业评估方式对科研人员进行评价,研发人员收入不与创收直接挂钩,那么就要加大基础性研究科研投入,改变投资方向不合理的现状,这需要一个过渡时期。三是跨国公司生物育种技术领先,垄断种业市场。近十年,国外跨国公司生物育种等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对我国种业科研育种及种业市场冲击较大。比如美国玉米转基因品种应用,90%的玉米市场源于本国5家种业企业或其授权许可的品种,基本垄断了国际种业市场,使国内种子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难度增大。虽然我国种业科技创新面临较大困难和问题,但不能坐等体制和机制改革,而要利用现有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迎难而上,促进我国种业的健康发展。当前,种业科技创新需要关注五个方面的重点。一是鼓励种质(原始)创新。虽然我国水稻、小麦长期处于主粮地位选育研究较深入,积累较丰富,但是玉米引进较晚且长期处于杂粮地位,选育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大,对引进种质依赖性很强。随着现代育种技术已经开始进入我国育种团队,并且取得了初步育种成效,当务之急要将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同时培养出能够10 掌握两种技术的新一代育种者,这是解决我国种质(原始)创新的关键性问题。二是实现科技创新“两化”。根据我国种业现状,从科研单位到“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来看,要实现科技创新的“两化”,即规模化和工厂化,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有明显差距,尤其是大型种子企业要以商业化育种为主体,必须从规模化、工厂化入手,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三是重视品种知识产权保护。这是是科技创新中必须涉及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如果我国珍稀的种质资源被国外企业窃取,以及育种家(科研人员)所选育的品种得不到有效保护,科技创新将是一个灾难,过去我国这方面有经验教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四是加强种企对接与合作。国务院《意见》出台以来,在现有体制下,我国种业现代化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因此,科企开展对接与合作十分重要。五是培养和引进种业人才。打造现代种业,必须加强现代种业各类人才建设,不仅要重视种业科技人才培养,也要注重企业管理人才的选拔,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是靠人才作为支撑。因此,加快我国种子产业发展,要不断创新育种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和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三、推进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建议国务院《意见》和2012年中央1号文件,以及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10 》等文件,对有关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国务院《意见》对企业在种业科技创新中,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等提出了相关要求。一年多来,部分省市及重点种子企业在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中形成了不少做法与经验,值得借鉴和总结。笔者建议,目前,我国种子企业尤其是“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在加强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中,要坚持“大胆探索,积极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振兴民族种业科技创新的步伐,推进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一)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中要坚持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一要增强科技自主创新意识。按照国务院《意见》对发展“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尤其是骨干种子企业要增强科技自主创新的意识,认真研究我国种业创新的战略目标,找准种业创新发展方向,开展关键育种技术创新,率先在有基础优势和市场需求旺盛的领域上实现技术创新,重点是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及选育品种上有所突破。二是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有条件的种子企业应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与市场需求确定育种目标,可按企业年销售额5-10%比例,加大对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同时,充分利用本地科研机构或科技人才开展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国内现代先进育种技术和优异种质资源,着力培育企业自主知识10 产权,培育适合机械化作业措施栽培,以及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新品种。三是加快育种制种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推动企业育种研究发展,把优良资源发掘与创新,雄性不育及其制种技术、重要作物功能基因组、高端品种选育等作为夯实育种研究基础。同时,加快推进企业实施“四化”制种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基地设施水平,强化企业对种子供应的保障能力,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二)促进科企对接“抱团发展”种业科技创新需要整合农业科技资源,为自主创新形成合力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必然面临科研单位长期所形成的体制障碍等问题。过去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展横向联合,现在应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模式,需要重新对接与合作。在过渡期间,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要从大局出发,促进“抱团发展”,即科研要抱团、企业要抱团、科技创新要抱团,构建科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例如:黑龙江省农科院与龙科企业种业集团公司本着“科技引领共享双赢”的理念,加强科企对接,深化院企合作,开展新品种、品种组合、育种手段等交流,积极引进新品种选育战略投资、借助种业资金开展有针对性的基础性研究,为企业商业化育种提供了科技基础支撑,并且围绕农作物品种培养,10 开展联合攻关,将基础性研究成果与应用型研发有机结合,努力提高种业转化成果的能力。同时,该院还创新院企合作机制,专门出台了激励政策,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平台,扶持从事商业育种的科技人员和科技资源,向龙科种业集团公司和省外大型种企流动,使科技人才和生产要素的创新优化配置,大力提升了该省种业的竞争力。其它一些省市在加强种企战略合作“抱团发展”中也有不少经验值得借鉴。(三)加速企业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国务院《意见》中,专门提出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一年多来,国内一些省市积极探索企业商业化育种及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新机制。一是科研单位牵头企业联合育种。例如: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携手北京徳龙种业公司、辽宁东亚有限公司、山西屯玉股份公司、河南秋乐种业股份公司、内蒙古大民种业公司、河南金博士股份公司等8家玉米骨干企业共同组建中农华玉种业创新有限公司,在创建玉米商业化育种方面率先探索新模式。二是依托企业联合科研单位共同育种。例如:四川省水稻商业化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四川西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合作单位,包括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四川绵阳市农科所、四川宜宾市农科院、重庆市三峡农科院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10 ,开始探索企业杂交水稻商业化育种的新路子。三是科企合资联合选育推广新品种。例如:中种集团与北京市农林农科院合资成立了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育种成果---“两系”小麦品种及技术为载体,投资为纽带,加快杂交小麦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新机制。(四)加大种企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我国现代种业进程,特别是推进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企业必须要担当起现代种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任。一是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种子企业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企业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谋划”的理念。作为“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要依靠农业科研院校,联合开展企业团队的教育培训,重点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尤其对紧缺和创新性人才,应不惜代价以优厚待遇吸引争取流动到企业来,充分发挥“引才”和“聚财”的作用。二是注重企业高管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现代种子企业的管理人才需要更为突出。由于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也是一种生产力,需要具备创新管理观念的高管人才来组织企业、主导企业的发展。因此,国内骨干种子企业的高管人员要积极参加MPA、MBA的学习,提高市场管理判断力和企业组织管理的决策水平,不断增强领导企业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三是提高科技创新团队的能力。种子企业要注重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不断加强学习,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种业10 新技术、新信息和新动态,注入企业团队的科技创新观念。比如:企业研发人员要强化学习遗传学基础、杂种优势、种质改良、双单倍体诱导、抗逆育种包括电子化信息管理,以及商业化育种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科技素质与研发能力。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高管人员应每年分批走出国门,到美国等先进国家去学习考察,开阔视野,转变观念,积极引进或借鉴国外种业创新的先进理念与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以推进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参考文献:1.张延秋《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进展报告》,中国科协《种业科技创新与种业发展论坛报告集》2012.8.10-12;2.戴景瑞《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与种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科协《种业科技创新与种业发展论坛报告集》2012.8.10-12;3..张世煌《我国玉米商业化育种可持续发展探讨》,中国科协《种业科技创新与种业发展论坛报告集》2012.8.10-12;4、韩贵清《发挥科技龙头优势,做大做强龙科种业集团》,中国科协《种业科技创新与种业发展论坛报告集》2012.8.10-12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