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汇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目录1传染病疫情登记制度12疫情资料档案管理制度23疫情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34网络直报审核管理制度45疫情分析和疫情专题分析制度66自查及奖惩制度87疫情四级督查制度98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制度109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制度1210疫情查询制度14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1512医疗机构疫情工作检查指导制度1813疫情值班制度2014疫情报告管理制度2123
1传染病疫情登记制度1、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质量要求:(1)内容填写完整,不得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现地址应填写到最小单位,城市应填写到区(县)、街道、门牌、幢、室,农村应填写到乡、行政村、自然村、门牌号。对于单位内宿舍应在单位前写明××区××路;户口地:卡片除填写现住址外,还应填写户口地,以确定该病人是否为外地人口,否则为不完整卡片。(2)填报订正卡或转归卡均要做出标记(在原先报病名旁小格内作“×”号,将确诊病名填写在“订正病名”栏目)。(3)填写(用纲笔或炭素笔)各项目要准确,病人住址要详细具体,字迹工整易辨认。(4)按规定时间报告,初诊日期为医院对病人做出明确诊断的日期,应与报告日期在同一天,否则为不及时。(5)预防接种史:可预防的病例应填写预防接种史,暂无有效生物制品预防的疾病不填预防接种史,否则为不准确卡片。2、医疗机构负责网络报告的传染病卡片质量,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日期、诊断日期、诊断依据、病名、医生填卡日期、地址,地址应选择到街道(乡镇),否则为不合格卡片。卡片生产日期即为网络直报日期。实行网络报告的医疗机构保存传染病报告卡,保存期3年。责任报告单位应设立《专用疫情登记簿》。在报出《传染病报告卡》的同时,按规定进行疫情登记,《专用传染病疫情登记簿》保存3年。3、乡镇卫生院,及时收集辖区内的传染病报告卡,在《专用传染病疫情登记簿》上登记并于当日进行网络直报。4、门诊日志使用全省统一制定的表格式样、传染病登记本应放在诊室明显位置,保证登记工作正常运行。23
2疫情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一、按照有关技术档案管理规定要求,对疫情报表、汇编、分析图表、文字材料和电子文件等载体资料进行归类、编目,分别由疫情管理职能科室和单位档案室保管。二、传染病报告卡的电子文件,具有流行病学重要意义的原始调查资料,传染病年报表,周、月、年疫情分析,疫情管理文件(包括技术方案和传染病漏报调查结果通报等,及其电子文件),应永久保存。疫情数据每月备份。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本辖区的疫情资料每5年进行一次汇编,有条件的可每年进行,汇编资料应永久保存。四、各级责任报告单位的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疫情登记簿等原始资料应整理、归类保存并进行检查,资料保管期限至少3年。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按周、月、季、年将本县的疫情报告卡及疫情分析报表进行备份,并注意保密,不得更改与外借。六、各疫情直报单位应设置专用档案室(或柜),档案室内配备防火、防尘、恒温设备,确保疫情疫情资料的正常保存。23
3疫情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一、凡从事疫情报告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保密制度。切实做到不该说的,绝对不说;不该问的,绝对不问;不该看的,绝对不看。二、各种实验室记录、病人(特别是HIV/AIDS患者)档案由专人负责管理,不得擅自修改和销毁。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相应制度,指定一名疫情管理员专门负责辖区内网络直报系统用户权限管理,维护并确保系统操作用户帐户的安全,同时应建立权限分配、帐户密码记录本,并由该管理员负责保管。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系统使用人员未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本级和下级用户的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疫情管理员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按周、月、季、年将本县的疫情报告卡及疫情分析报表进行备份,并注意保密,不得更改与外借。五、医疗机构负责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未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医疗机构的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若人员更换,应做好移交,新的信息报告人应立即更换新的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疫情管理员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并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六、严格遵守疫情保密制度,各种疫情数据资料必须妥善保管,无关人员不得查阅,外单位需要有关数据,必须持有单位介绍信并经中心领导核准才能提供。七、医疗卫生人员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不得在工作范围以外与无关人员谈论有关传染病病人的情况。23
4网络直报审核管理制度1、审核直报人员应2至2人以上,专人每天2次(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定时对辖区内各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网上审核(节假日照常);并于每天下午4点以前完成全县各责任报告单位报出卡片的审核工作。传染病监测系统:网络报卡与审卡平均间隔<1天,全年无未审核卡。每天一次对本辖区内网上报告的传染病个案进行病例聚集性分析,发现异常及时通知下一级核查,同时报告单位领导;对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报告及时审核。医疗机构每日(包括节假日)有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卡收集、登记、审核、录入或报送工作,保证录入工作的及时、完整、和准确。网络直报计算机要加强管理和维护,保持正常运转。医疗机构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保证24小时畅通。(1)、核对Ø录入前核对: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查询与核对。Ø录入后核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包括法定节假日)上网对辖区内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2)、确认Ø脊髓灰质炎、全国第一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国家确认后,由病例报告单位所在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Ø23
5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在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后,由病例报告单位所在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Ø对于其它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2、 订正n对疑似病例确诊后,临床诊断病例更改诊断时,或发现因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病种。n对已进行发病报告的传染病病例,死亡后应重新填写报告卡进行死亡报告(注明死亡日期)。n收到订正报告卡,按照传染病报告规定的时限修改或订正。n实行专病例报告管理的传染病,应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访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及时订正。3、 补报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的漏报的传染病病例时,应督促接诊医生补填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进行网络直报。4、 查重n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管理人员定期对全县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查重。全年无重卡。n录卡前,对填写的报告卡,须进行重卡检查,确认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记,不再通过网络录入。n责任报告单位每日对当天报告卡进行查重。n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日对本年度报告卡进行网络查重。重报的报告卡,通过网络做出删除标记。23
6疫情分析和疫情专题分析制度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收集与疫情相关的基础资料(如人口资料、气象资料、环境监测资料、病媒生物监测资料)等。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县疫情资料的分析与利用,建立传染病疫情“月分析、季分析、年度全面分析”制度,开展疫情专题分析。对参与处理的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疫情专题分析。三、定期疫情分析(1)传染病监测月分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月分析在次月5日前完成,对本月疫情监测情况进行全面概述,除对月内的重点疫情进行描述外,需对月内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对报告信息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作为传染病疫情监测历史资料进行归档。分析汇总本月传染病的发病、死亡情况,包括:分地区各传染病的报告病例数及死亡数,报告发病率及死亡率,以及与上月及去年同期监测水平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恰当的统计图表进行表示与描述。根据传染病监测情况,对本月报告的重点传染病进行总结分析,描述其流行病学三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应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建立传染病预测的统计学模型。月报告质量评价:分别从乡(镇)零、缺报率、报告卡的审核情况、重复报告卡的排查情况、报告及时性等几个方面对当月传染病监测信息的报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2)传染病监测年度分析:23
7传染病监测年度分析是对全年传染病疫情监测数据进行总结描述,对年内发生的重要传染病爆发流行事件进行总结,对其他各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可结合大量的统计图表进行表达。此外,年度分析报告还应包括全年疫情监测信息的质量评价内容。(3) 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统一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数据,该数据来源于县统计局,病例(死亡)数按审核日期和现住址统计,不包括疑似病例和病原携带者。四、专题分析在发现甲类或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其他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发生暴发或流行以及其他传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爆发流行时,根据其流行特点及疾病控制工作的需要应随时进行专题分析,为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还可以评价疾病的控制效果。专题分析内容一般包括传染病的历史发病流行水平描述、近期流行特点,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描述其流行全貌,并提出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五、疫情信息交流与通报每月疫情简报上报相关部门,发辖区各医疗卫生单位。相邻地区的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后可定期交换疫情信息,遇有重要疫情时,应随时通报。23
8自查及奖惩制度随着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了不断加强,对疫情信息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加强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工作管理,确保疫情信息报告系统的高效运行,从而为预防控制传染病传播与流行、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以下几条制度:县卫生局根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数据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的疫情报告工作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①传染病报告卡填写的完整率、准确率、及时报告率;②传染病报告各环节的完整率、及时订正率、报告及时率;③传染病漏报率;④疫情报告组织、制度、人员管理质量评估;1、乡级卫生单位由防疫专干每天收集各科室传染病,当日进行网络直报,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由防保科派专人每天到各科室收集传染病并于当天进行网络直报。2、防疫专干每10天对科室进行自查,同时并将查出的传染病及时上报。3、乡级卫生院及县直医疗卫生单位每月把自查表上报县疾控中心。以上各项列入年底考核项目,做得比较好的给予表彰,做得差的给予批评。23
9疫情四级督查制度1、分管疫情的分管领导要根据中心一段时期或一个阶段的工作要求,对各乡镇各县直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工作检查。2、在组织检查的过程中,检查人员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正确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县疾控中心对各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督查每月一次。乡对村卫生所的传染病督查每月两次。督查情况填写督查记录,一式两份。4、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乙、丙类37种传染病进行督查检查。5、督查情况填写督查记录,提出建议和要求,一式两份。23
10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制度一、学校校长或者托幼机构主要领导是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可设立符合要求的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职责1、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2、协助本单位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发现及报告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3、定期对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4、负责指导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晨检工作。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各类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学校疫情报告人、到学校(托幼机构)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一)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监测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学校和托幼机构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上。1、晨检晨检应在学校疫情报告23
11人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2、因病缺勤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二)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1、报告内容及时限(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2)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2、报告方式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23
12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制度1、目的进一步了解我国目前传染病的发病动态,掌握居民中传染病的漏报情况,以及当地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推算出比较接近实际的发病水平,为制订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规划及防治措施提供依据。2、职责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各种法定传染病的漏报情况调查,了解就诊及未就诊两部分患者中的漏报情况。在每一个调查单位结束后,调查人员应将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上报和反馈,并写出简要的调查报告,并征得被调查单位领导的同意,共同研究出改进措施。3、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管理科室负责辖区各医疗卫生单位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工作。(2)制度保障根据《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将辖区医疗卫生单位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列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年度工作计划,并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年度工作任务下达给辖区医疗卫生单位。4.调查对象: (1)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及乡(镇)各卫生院。 (2)厂矿、学校、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医疗单位。5.选点在各级医疗机构中随机抽取1—2个医疗单位。6.调查时间:每年应抽取一定比例的医疗机构进行漏报调查。在每年第四季度调查医疗单位当年1—3季度诊治的全部法定传染病病例(大医院、肝炎及肠道专科门诊可考虑按月抽样调查)。23
13 7.调查方式: (1)凡建病例档案和病历日志的医疗单位,查门诊、急诊及住院登记,将查出的传染病病例与该院传染病报告登记簿核对,同时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包括疑诊或确诊病例)核对,凡无报告卡或登记者属漏报病例(注:已漏报登记;医疗单位传染病登记簿上没有登记,但疾控中心有该病的报告卡者,不属漏报病例)。 (2)凡无门诊病历日志的医疗单位,可采用核对候诊病人(内、儿、传染科)病历卡或处方笺(从处方查出的病例要慎重核实)的方法查明传染病漏报情况,也可核查化验结果登记。 23
14疫情查询制度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管理人员应把是查询疫情的密码分配给相关领导,以便查询全县的疫情数据,及时撑握全县的疫情动态。二、卫生系统外的有关部门查询疫情资料,应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系统内其他单位查询疫情资料,应经本单位领导批准。本单位有关科室查询和利用疫情资料,应经单位领导或疫情管理职能科室负责人批准。三、疫情管理科室要建立疫情查询登记制度。23
1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1、目的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及时、准确地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防治决策时提供参考信息,以快速对事件做出反应和及时处理。2、职责和基本任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当事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信息后,均应以最快的方式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疾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报告,应做好记录,并立即报卫生局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疾病顸防控制中心核实后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要求录入有关内容,并根据事件的进展和处理情况做好阶段报告和总结报告。3、内容与方法1)事件分类A重大传染病疫情Ⅰ发生鼠疫、肺炭疽和霍乱暴发;Ⅱ动物间鼠疫、布氏菌病和炭疽等流行;Ⅲ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多例死亡;Ⅳ发生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Ⅴ发生新发传染病的疑似病例;Ⅵ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以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疫情。B其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中毒人数超过40人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Ⅱ短期内发生4人以上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23
16Ⅲ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Ⅳ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主、媒介生物发生异常;Ⅴ医源性感染暴发;Ⅵ药品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Ⅶ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Ⅷ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泄漏等事件;Ⅸ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Ⅹ发生生物、化学、核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其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2)报告内容A初次报告必须报告信息:事件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波及人群或潜在的威胁和影响、报告联系单位人员及通讯方式。尽可能报告的信息:事件的性质、范围、严重程度、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病例发生和死亡的分布及可能发展趋势。B阶段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在阶段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C总结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3)报告方式事件发生地的县为基本报告单位,卫生行政部门为责任报告单位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责任报告人还应通过其他方式确认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收到报告信息。23
174、质量要求1)报告时限要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报县卫生局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局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向卫生部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6小时内完成初次报告。并根据现场调查和采取措施情况,及时做出进程报告;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按上级要求,增加进程报告频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结束后10个工作日上报总结报告。2)报告原则初次报告要快,阶段报告要新,总结报告要全。23
18医疗机构疫情工作检查指导制度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和信息网络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乡(镇)级防保组对辖区内的村级卫生室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二、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报告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医疗机构疫情管理组织、制度的建立与否;人员职责和分工,制度执行情况;疫情报告网络是否健全,网络直报系统运行情况;医疗机构疫情报告内部督查管理情况。本单位临床医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情况。三、报告情况调查(1)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在网络直报的同时必须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漏报率调查:抽查医疗单位的某指定时间段的门诊、急诊、实验室及住院登记,将查出的传染病病例与网络(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该院诊断的传染病病例(包括疑诊或确诊病例)进行核对,凡无网络报告者属漏报病例。每年两次(半年和全年)。(3)报告及时情况调查(迟报率)。抽查医疗单位的某指定时间段的门诊、急诊、实验室及住院登记,查出的传染病病例的诊断时间与传染病报告卡上的临床医生填卡时间、与网上该传染病病例报告卡的生成时间进行核对,诊断时间与网上卡片生成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不得超过2小时),超过24小时属报告不及时。(4)报卡填写正确率:抽查医疗单位的某指定时间段的纸质卡片50张(不足50张者全部检查),逐项核对填写正确情况。23
19(5)电子卡片填写准确率:抽查医疗单位的某指定时间段的电子卡片20份,与相对应的纸制卡片核对,逐项核对电子卡片与纸质卡片的符合情况。(6)传染病诊断符合率调查。医疗机构报告的传染病病例必须符合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才能判定为诊断符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到医疗机构进行实地的诊断符合率调查。根据该医院网络上报告的病例,抽查一定数量(10例)的菌痢、病毒性肝炎、淋病、梅毒病例,与该医疗机构实验室资料进行核对,估算以上四种传染病的诊断符合率。乡(镇)级防保组对下级村卫生室上报的传染病也要进行核对,并估算传染病的诊断符合率。(7)调查报告疫情报告工作调查结束后,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的统计、分析资料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结果以简报形式进行通报。(8)临床医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理论测试。随机抽查5-10名(根据医院规模大小)临床医生,书面闭卷测试有关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诊断、报告以及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临床医生的传染病防治知识水平和医院传染病知识培训情况。23
20疫情值班制度各医疗单位要加强对各种传染病的监测工作,严密监视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疫情动态。提高敏感性和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提高疫情监测报告,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人群分布特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发现疫情要及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准确地采集标本、迅速诊断和救治病人,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落实各种防控措施。1、疫情报告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接到疫情报告,及时向领导报告并进行登记。2、节假日值班制。包括双休日和“五.一”、“国庆”等节日必须安排人员值班。3、肠道门诊24小时值班制。23
21疫情报告管理制度1、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必须做好疫情管理工作。2、县直医疗单位疫情管理人员必须有2~3名中专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担任,尽可能的专职并保持相对稳定。乡(镇)卫生院防疫组应指定一名专职防疫人员具体负责。3、加强疫情监测网络直报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加强新软件的学习培训工作,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疫报人员的疫情监测分析和综合能力,为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正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4、做好常规疫情、突发事件及暴发疫情的报告工作,杜绝误报、缺报、迟报、提高疫情报告工作及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警惕性和敏感性;5、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的监督检查频次,发挥疫情的主动监测功能。使疫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6、做好医院漏报调查和居民漏报调查工作,一定要按全国方案进行,提高调查质量,按时开展调查,及时上报资料,并反馈到被调查单位。5、切实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工作(1)直报人员应2至2人以上,安排专人每日每隔2小时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进行动态监测(节假日照常);传染病监测系统:网络报卡与审卡平均间隔<123
22天,全年无未审核卡,全年无重卡。(2)要求认真填写《疾病监测和突发卫生事件监测登记本》。对监测到的重大疫情、传染病暴发或比较异常的疫情报告要认真登记,及时做出反应,调查、核实和处理。(3)县以上疾控机构网络直报使用率达100%;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网络直报使用率达100%,平均每月直报率>80%;县以下医疗机构网络直报使用率达100%,平均每月直报率>60%。(4)每月实行疫情分析例会制,组织各相关科室对各类专病进行深度的分析并汇总。6、疫情报告应书写工整、字迹清楚,报告及时,数据准确,并及时做好收卡、剔卡、校卡和登记工作。7、坚持做好年、月疫情分析。月报、年报和疫情分析须经科长核稿,主管站长审阅签字后方可上报,各县(市、区)疾控中心月报分析于次月五日前,年报分析于次年元月十五日前上报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月疫情分析于次月八日前,年疫情分析于次年元月三十一日前上报省疾控中心,并与毗邻地市进行疫情交换。8、疫情资料须分门别类收集整理,装订成册,归档存放,查找便利。9、每年度召开一次疫情年审会,总结交流经验,布置疫情管理工作。年审会邀请相关部门领导参与。10、发现甲类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23
23小时内电话上报疫情,乙类传染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发生突发疫情和暴发疫情应立即电话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进行网络直报。11、严格遵守疫情保密制度,各种疫情数据资料必须妥善保管,无关人员不得查阅,外单位需要有关数据,必须持有单位介绍信并经中心领导核准才能提供。12、县疾控中心设置专用机房,机房内配备防火、防尘、恒温设备及通讯线路和电话,做好网络设备的维护,确保疫情网络设备正常运转。13、非常时期,必须加强疫情值班,实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值班人员要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和交换班记录,如有疫情立即报告中心领导,如有失职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