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法求距离解法探求.doc

向量法求距离解法探求.doc

ID:27449681

大小:3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3

向量法求距离解法探求.doc_第1页
向量法求距离解法探求.doc_第2页
向量法求距离解法探求.doc_第3页
向量法求距离解法探求.doc_第4页
向量法求距离解法探求.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向量法求距离解法探求.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向量法求距离解法探求空间异面直线的距离问题是立体几何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历届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如何很好地利用向量法求解这类问题又是一个值得探讨与研究的问题。下举例谈谈向量法求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与策略。一、定义法:例1、如图1,正方形ABCD与ABEF成600的二面角,且正大光明方形的边长为,M,N分别为BD,EF的中点,求异面直线BD与EF的距离。解析:选取为基向量。显然的夹角为600,的夹角为900,的夹角为900,从而MN为异面直线BD与EF的公垂线。异面直线BD与EF的距离为。点评:本题利用向量数量积定义,很好地证明MN为异面直线的公垂线。然后利用向

2、量模与数量积的关系,巧妙进行了模与向量的转化,解法自然,回味无穷。二、射影法:分别以这两异面直线上任意两点为起点和终点的向量为,与这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的法向量为,则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在方向上的正射影向量的模设为d,从而由公式求解。例2、如图2,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求异面直线AB与PC的距离。解析:以A为坐标原点,AB为x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B(a,0,0),C(a,a,o),P(0,0,3a),则,设的公垂线的方向向量为由,不妨令x=0,y=1,z=3则有,又,∴AB与PC间的距离为:。点评:异面直线公垂线难于确定时,可用向量法求异面

3、间的距离。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公垂线的方向向量。三、公式法设异面直线AE,BF所成的角为,设d为异面直线的公垂线,E,F为直线AE,BF上任一点,若能求出的长,从而有:例3、如图,已知二面角的大小为600,A,C分别为平面内一点,过A、C分别作棱的垂线,垂足为B,D,若AC=6,CD=AB=4,求异面直线AB与CD的距离。解析:由已知异面直线AB,CD所成的角为600,BD从而知BD为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即异面直线AB与CD的距离为。点评:利用异面直线两点的距离公式求异面直线的距离主要是理解公式中的具体涵义,特别要注意“±”的确定及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4、与二面角的大小关系。四、转化法如图4,过其中一条异面直线b上的一点A作与另一条a平行的直线a1,于是异面直线的距离就可转化为直线a到平面的距离,最后可转化为在直线a上取一点到平面的距离。从而可借用向量的射影法求解。例4、如图5,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锥P—ABCD中,∠ABC=600,PA=AB=a,PB=PD=,点E在PD上,且PE:ED=2:1.求异面直线PB与CE的距离。解析:由PE:ED=2:1知,在BD上取点F使BF:BD=2:1,易知PB//EF,从而PB//平面CEF,于是只需求直线PB到平面CEF的距离,即可求点P到平面CEF的距离。以A为坐标原点,

5、AD为y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由已知,P(0,0,a),,则,设平面CEF的法向量为则,于是令x=0,y=-2,z=1,则∴PB到平面CEF间的距离为:,从而异面直线PB与CE的距离为。点评:本题较好地通过线面平行将异面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线面距,进而利用平面内任斜线方向向量到平面一法向量的投影成功求得点面距即为所求的异面直线的距离。转化巧妙,关键是构造法向量。五、最值法在两异面直线a,b上分别任取两点A,B,建立的模的目标函数,函数的最小值即为所求。例5、设正方体AC1的棱长为1,E,F,M分别为B1C1,C1D1,A1B1的中点,求异面直线EF与AM的距

6、离。解析:设N为A1D1的中点,连MN,AN,BE,FD,BD,易证平面BDEF//平面AMN,于是问题转化成A点到平面BEFD的距离。如图6,以C为坐标原点,CB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P为平面BEFD内任一点。由P、B、D、E四点共面,则有:点评:本题在利用空间图形间的距离定义的基础上构建图形上任意两点所在方向向量模的目标函数,转求函数的最小值,匠心独运,值得欣赏。六、待定系数法将异面直线通过转化成面面距或线面距,最终转求点面距时,关键是求作垂足点的位置即平面的垂线。由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方向可采用待定系数法设法求得垂线段所在的方向向量使问题加以解决。如例题5

7、可作PA⊥平面EFDB于P,由P、B、D、E四点共面,则有:点评:当异面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点面距时,垂足点的位置不好确定时,可结合共面向量定理、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等转化成方程组来求解,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