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内小结节鉴别诊断价值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内小结节鉴别诊断价值分析杨扬1孙娟2(1山东省青州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262500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一科266003)【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6-0160-02【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内小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内小结节20例,术前以2.5ml/s速率注入造影剂后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3min后薄层扫描。动态观察其强化形态、分析强化值、时间-密度曲线及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价值。结果恶性结节的主要强化形态是完全性强化,恶
2、性结节明显强化,强化值较高Jmin内形成强化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而良性结节强化迥异,无明显峰值出现。结论动态增强CT对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球的鉴别有较高价值。【关键词】肺内小结节螺旋CT恶性结节动态增强肺内孤立结节的鉴别诊断一直是影像学研究的热点[1]。有些征象可以在良、恶性病变之间交叉出现,两者之间容易引起混淆。近年来,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孤立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很有意义。2007-2011年,经手术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20例肺内小结节的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现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内小
3、结节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7-81岁,平均56岁。病灶直径12-39mm,15例边缘不规整,8例边缘较光滑,6例密度不均匀,15例可见胸膜凹陷征,6例见相邻局部胸膜略增厚,无明显钙化及空洞。其中周围型肺癌8例、结核球7例、炎性肿块5例。12CT扫描方法及强化标准CT扫描机型采用GEHiSpeedFx/l螺旋CT机。采用20mm准直仪厚度,20mm重建间隔,连续扫描标准算法重建,均经平扫后,经上肢静脉注入造影剂100ml,速率2.5ml/s,分别于动脉期(222)s、静脉期(603)s及延迟3min后扫描。取平静呼吸下吸气末屏气扫描。
4、取结节最大层面进行CT值的测量,增强后的最大CT值与平扫CT值之差即为该结节强化值。病变的强化形式分为:完全性强化(中央及外周区均强化);周围性强化仅外周区强化)泡膜样强化;强化不明显(强化值<10HU)o2结果本组20例肺孤立结节病灶平扫及增强后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3min后CT值、强化值及平扫值。从强化形态结果观察,恶性结节主要是完全强化伴少部分边缘强化,炎性假瘤完全强化,结合球程边缘强化或强化不明显。孤立结节强化形式见表2.完全强化周围强化包膜强化强化不明显恶性结节62炎性肿块5结核球43恶性结节、炎性病变、结核球的时间-密度曲线
5、实线-恶性结节曲线长虚线-炎性肿块短虚线-结核球3讨论结节病变及强化机制。理论上,结节的强化程度取决于造影剂进入血管外间隙的数量及结节的富血管度。周围型肺癌的血供源于支气管动脉,肿瘤间质内血管丰富,iL分化不成熟,血管分布紊乱,基底膜不完整,管壁通透性高,有利于大分子的对比剂渗入细胞间隙,利于对比剂在血管内停留。上述多种因素导致周围型肺癌增强后迅速达到峰值而后缓慢冋落,强化形态多是完全强化。结核球的病理基础是中央的干酪坏死区为纤维包膜所包裹,干酪坏死因缺乏血管而无强化。因而,增强后两者的强化值差异冇非常显著性,周围型肺癌明显高于结核球。从时间
6、-密度曲线观察[2L两者截然不同,结核球的曲线低平,无明显峰值,而周围型肺癌动态增强后lmin达到高峰,随后缓慢冋落。本组资料发现,在强化形态上两者亦不同。周围型肺癌的主要强化形态是完全强化(少部分周围性强化,结核球的主要强化形态是无强化及包膜样强化),结核球的不同强化形态取决于包膜的富血管、完整度及厚度。动态增强CT扫描强化值的良、恶性鉴别意义。本组资料显示恶性结节的强化值(341131)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203122)Hu[3],恶性结节增强后CT值立即升高Jmin形成强化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而良性结节特别是结核球增强后CT值缓慢上升
7、,无明显峰值出现。炎性假瘤虽然增强较快,但无峰值出现,而i三期强化值波动范围较窄。这种动态增强CT表现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奋较高价值。综上所述,动态曲线的分析及结合其他影像资料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结节。恶性结节较良性结节更富血管,其强化值也明显高于良性结节。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球较易鉴别。炎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需结合其他检查。参考文献[1】林吉征,路晓东,王明广,等.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附67例报告)[」].齐鲁医学杂志,200318(3):289-292.[2】李惠民,肖湘生.肺结节CT影响评价⑴.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1)
8、:30-41.[3】杨迎,曾纪珍,周晓琳等.孤立性肺结节病灶CT动态增强扫描的价值⑴.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7):59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