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4年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ID:27357428

大小:7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2

2014年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1页
2014年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2页
2014年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3页
2014年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4年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4年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夏乔芳周银才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225500【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与药物种类和给药途径的关系,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标准,对2014年我院各科室上报的240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发生ADR的患者60岁及以上老人居多;药物类别以抗感染药为多;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发生率较高;累及器官及系统主要为皮肤及附件;大多数发生ADR的患者能痊愈和好转。结论在临床用药中,应充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选用安全适宜的药物及恰当的给药方式,医

2、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情况,防止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关键词】不良反应分析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不良反应(ADR)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中医药理论认为“是药三分毒”,只要用药,就会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就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2014年,我院共上报ADR240例,现对其进行归纳分析,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1、资料来源与方法收集2014年我院各科室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系统的ADR240例。根据240例ADR情况,从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类别、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及系统

3、、临床表现及ADR转归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2、结果与分析2.1统计结果具体结果见表1-7。240例ADR中,60岁及以上老人85例(35.42%),成年女性72例(30.00%),成年男性53例(22.08%),儿童30例(12.50%)。患者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81岁◊一般的不良反应210例(87.5%),新的一般或严重不良反应30例(12.5%)。根据岡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颁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评价[2]。因果关系评价结果,肯定73例(30.42%),很可能152例(63.33%),可能15例(6.2

4、5%)。绝大多数患者经过及吋停药和对症治疗处理后均痊愈及好转。表1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2.2分析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从统计结果分析,24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及以上老人占35.42%,成年女性占30.00%,成年男性占22.08%,儿童占12.50%。60岁及以上老人是ADR的高发人群[3],老年人的主要器官功能减退,对药物敏感性也有所改变,药典规定60岁以上老年患者用药量为成年人的3/4。因此,应加强老年患者的用药指导,根据其生理病理特点选用适宜的药物,严格控制给药剂量,尽量减少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加强肝肾功能监测,做到个

5、体化、合理化、安全用药。而成年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可能是人体的生理特点决定了男女激素分泌、体质差异、脂肪分布、药物动力学、用药范围的不同,它们是产生差异的基础。[4]与药物类别的关系从表2-3中可看出,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51.25%。0前临床对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己经严重超出了合理使用的范围,很多患者在无明显用药指征吋使用,其至加大剂量及延长疗程使用,极人地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本次统计结果显示头孢菌素类在抗感染药物中位列第一,原因可能是头孢菌素类药因广谱、抗菌活性强、使用方便等特点,在临床上被普遍应用

6、,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增多;与此Ml吋,也会导致火量耐药菌产生,耐药菌繁殖也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6】。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迅速,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苏中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高于口服中成药。本次统计结果显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率远远低于化学药物,因此这个比例值得注意。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已成为继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后的又一热点现象[7]。中药注射剂如此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原因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生产工艺落后、辅料影响、制剂过程中出现理化性质的变化有关[8】。除此之外,还与中药

7、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有关,临床相对缺少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知识和经验,多数医师认为中药药效温和,妄自加大使用剂量,增大了其不反应的发生率。这就要求临床医师平吋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培训和学>J,严格掌握中药注射剂的功能主治和用量,做到对症用药,严禁超说明书、不合理的滥用行为,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与给药途径的关系静脉滴注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分析可能和上报病例以住院患者为主(我国住院患者静脉途径给药是主要治疗方式)奋关,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后由于pH值、渗透压、热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另外,还可能与滴注速度、药物浓度、注射溶

8、剂、输注时光照强度以及护士操作熟练程度和病区温度等多种因素有关[9]。因此临床要加强对抗感染药的管理,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能U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输液[10],尽量减少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口服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