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对民间戏曲一勾勾的调查与思考的实证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民间戏曲一勾勾的调查与思考的实证分析一勾勾是笔者家乡山东省临邑县的一个地方小戏,一度流行于济阳、禹城、夏津、高唐、惠民等几个县区,因其唱腔句尾带有向上的勾腔而得名。如今,在临邑及临近几个地区已经很难觅其踪影。出于一个音乐工作者的责任感,笔者于2008至2009两年间,到临邑、济阳等地对一勾勾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了原一勾勾剧团演员杨富元、龙传英、张端会、邝书云,鼓师徐冬青、琴师马佃发,民间戏班演员刘善德,原梆子剧团琴师、对一勾勾进行过资料整理的孙凤尊等老艺人,以及临邑县文体局的有关人员,并观看了排
2、练演出。在对这一剧种的起源、唱腔、兴衰等问题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引发了笔者诸多思考。本文在对一勾勾做一全景式介绍的同时,尝试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对一勾勾产生的时间、空间背景,及其社会功能等问题做初步研究,同时也以此为个案,探索濒危地方小戏的发展之路。一、一勾勾产生之文化背景近年来,在民间音乐的研究领域,民族音乐学的视角与研究方法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民族音乐学强调将音乐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中,研究音乐与文化二者的互动关系。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主要有民族音乐学时空观、网络观等。时空观亦即时间与空间统一的观
3、念,所谓民族音乐学时间观,是指对于音乐事项所树立的“历时”和“共时”的观念,既注重考察研究对象纵向的历时发展过程,又注重其横向的共时构成关系;民族音乐学空间观,是指音乐事项是含有具体“空间位置”和具体“空间环境依托”的一项“空间实体形式”的存在;民族音乐学网络观认为音乐事项与其所依存的外部自然地理环境、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具有密切、复杂的联系。[1]地方戏曲作为一项在特定时间和地域空间范围内产生、发展的音乐形式,无论对其采取何种研究方法,都脱离不了对其文化背景的探寻。董维松曾提出研究戏曲音乐
4、要研究文化背景:“戏曲音乐有两个文化背景,或者叫两个文化环境,一个是艺术环境,一个是文化环境。戏曲是综合艺术,戏曲舞台上的唱做念打,包括脸谱、服装等是它的艺术环境。整个戏曲艺术又是在中国这个大的文化环境中,或者是在一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中。”[2]将一勾勾植入其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呢?1.自然环境临邑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岸,所在地德州市是京杭大运河在北方的重要码头。临邑交通便利,南通济南,北接河北、京津,东北与滨州相邻,西南与聊城相望,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
5、境内面积1007平方公里,地形平坦,均为高、坡、洼相间的黄河沉积平原。生产方式以农耕为主。境内气候为暖温带半湿润内地性季风区,四季分明。全县人口49万人,汉族占到总人口的98%左右。县内有丰富的农业、药材及石油资源,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3]2.文化背景临邑地域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临邑古称“犁”,西周、春秋时属齐地。境内古代遗迹众多,如周代的陶磨、铜洗,隋代的黄釉八系莲瓣瓷罐,唐代的《唐人双钩十七帖》石刻,以及大禹之父鲧治水时所筑的鲧堤古遗址等。临邑处在齐鲁文化圈内,又地
6、近河北,所以又受燕赵文化影响,这从语言、境内流行戏曲(河北梆子、评剧)等方面可以见出;另外,临邑地处黄河下游,属黄河下游文化系统,黄河文化的特点是农耕文化;还有,不可忽视的,德州是一座运河城市,京杭大运河穿德州市以及夏津、武城两县而过,临邑距德州仅50公里,运河沿岸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不可避免会波及于此,因此临邑的地域文化实际上是齐鲁文化、燕赵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以及运河文化的综合体。民间音乐方面,临邑有着丰富的蕴藏,民歌、器乐、曲艺、戏曲、民间舞蹈等遍布全县。民歌主要有秧歌调、小调、劳动号子几种
7、,其中秧歌调最有代表性。器乐以唢呐演奏和鼓吹乐为主。舞蹈有秧歌舞、腰鼓舞和箩圈鼓,秧歌舞中以德平大秧歌为最盛。县内流行的曲艺与戏曲主要有西河大鼓、河南坠子、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吕剧、东路梆子等,曾成立临邑县新光剧团、评剧团、京剧团、河北梆子剧团、“延忠曲艺队”(唱西河大鼓)等专业或业余剧团。自然环境决定了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影响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造就了习俗、观念、审美。从以上对于一勾勾的产生背景的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出黄河下游平原的地形地貌、农耕生产方式地处鲁冀交界的特定地理位置以及地域文化特点,
8、都对临邑民间音乐从类型到内容以及社会功能起到了先决作用。首先,从形式上看,唢呐演奏、鼓吹、戏曲、秧歌舞等都是一种广场性的集体的表演形式,平原地区农村广阔的场院、聚居的居住方式为这些形式的表演与观看提供了天然的、理想的舞台,这种舞台的户外性又造成音量的高亢、洪亮与表演风格的粗犷、豪放特征;另外,这些民间音乐的表演时间大都在农闲时候,尤其集中在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期间,与农耕生产的节律相适应。其次,从内容上看,大多反映农耕生产与日常生活。如民歌中演唱的《拜新年》、《五大娘看病》、《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