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293435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2
《语文教学要在读上下功夫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要在读上下功夫【摘要】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朗读可以点燃学生介入语文的热情,可以让学生在精神漫游的过程中尽情领略语文生活的精微与高妙。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语感 在教学改革呼声日见高涨的今天,语文界竟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形式重于内容,即上课摆架子,花样繁多,课堂气氛似乎异常热烈,但真正落实的内容却是很少。殊不知,这并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改革。以我之见,语文教学改革应该返璞归真,回归到语文课本本身上来,以本为“本”,重视课文朗读,在读上下功夫。
2、 古代私塾的教学方法,读起书来是人声鼎沸、书声朗朗。这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培养语感,读的书多了,也就渐渐理解了。因为不读书,无法深刻理解文章;面对文章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不太出格,符合文章的意思就行。 朗读应该进入学校,更应该进入语文课堂。“三分诗,七分读”,文学作品,尤其是以诗歌为代表的韵文天生就是供人“读”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确,“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洪镇涛老师在讨论“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症法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时,
3、认为: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那就是“以学生研究语言取代了学生学习语言”,也就是说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过多的知识传授和理性分析,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他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尤其是重视朗读和背诵,因为朗读和背诵有助于语料的积累和语感的习得。 语文课本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的。学生通过阅读范文,学习规范、优美的语言,迄今为止仍然是学习言语的一条最简捷、
4、最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我们所理解的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过程,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读教学,就是通过有声语言再创造文学语言中的艺术形象,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思想内蕴,使学生获得信息、知识,达到甘美的享受的过程。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大多是十四到十六岁,是属于记忆的“黄金阶段”。如果有意识地让初中学生多读多背,这对他们理解课文以及对中国经典文化的积淀都是很有帮助
5、的。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陆世仪说得很有道理:凡人有记性、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渐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这些话完全符合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实际,在这一点上,我国传统的蒙学其实是很符合心理学原理的。我国现当代那些著名的文学家没有哪一个不是精美文章烂熟于心的,有的甚至能背整部的《红楼梦》。所以说,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也应重视熟读和背诵,因为这是培养书面语语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
6、也是重要途径。 既然文章的朗读和背诵这样重要,那么该怎样实施呢?张志公先生很早就提出“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主张,即:阅读文章“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他说:教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思想内容,并且从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知识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不这样是不对的,可是办法必须是带领学生好好地读这篇文章,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地都读懂,把文章的安排组织都搞清楚,用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例如教学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绝不是
7、为了了解荷塘月色有多么美,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字词句来描绘荷塘月色,如何将情感巧妙地融于景色之中,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 在这方面,很多语文教育前辈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于漪老师认为:一篇文章的精髓总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如果只是讲语言文字,而忽视文章的精髓,就没有感染力;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只讲文章精髓,语言表达的奥妙也得不到反映。因此她始终以言语形式为切入口,抓住表意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文章的写作内容。教学《孔乙己》时,她就紧紧扣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8、这句话,深入剖析“站着喝酒”与“穿长衫”两短语之间的矛盾,在让学生为孔乙己悲剧命运唏嘘的同时,又深得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基于这个道理,一堂好的“读”课,教师应该在“读”的方法、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都要潜心构思,精心布局,让学生读得层次分明,读得酣畅淋漓,读出丰富多彩的味道来。学生通过诵读,不仅体味了文章的意味,把握了文章的情调,领略了文章的意趣,还沐浴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