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062544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30
《以人为本的建筑环境学课程教学新思路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人为本的建筑环境学课程教学新思路探索以人为本的建筑环境学课程教学新思路探索建筑环境学这门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中的核心基础课程[1],面向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刚刚接触专业课程的初学者。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介绍人对建筑环境的需求[2],进而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创造出使人感到舒适、健康的建筑环境。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概念:(1)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室内、外环境;(2)了解室内、外环境形成特征和影响因素;(3)掌握改变或控制这些室内、外环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认知能力。 课程内容以建筑室外环境的日射、
2、气候等外扰因素和建筑室内环境的热、湿与空气污染物等内扰因素为主线,同时兼顾声、光等因素的影响,由此涉及热力学、流体力学、声学、光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3-4],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建立较宽的跨学科基础知识体系[5]。同时,课上所传递信息量大,每一部分知识点都可以从基本概念延伸至前沿的研究课题。 无论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清华大学教材[1],还是其他兄弟院校的自编教材,建筑环境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如何整合集中知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教学大纲的学时所限,各院校在该课程上安排的学时总数一般不超过48学时,故各章节的内容不可能全部展开。如何整理、消化、吸收知识点,将知识体系有机融
3、合,既是该课程教学方式的特点,又是该课程教学实践的难点。 一、课程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环境学课程最初是在1997年清华大学创建的人工环境学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6-7]。1999年专业名称由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修改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后,建筑环境学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8]。天津大学自2003年进行专业调整后开始对本课程进行深入探索,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依从教材并辅以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与未来的研究生课程衔接,更难以为学生建立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完整认知。由于建筑环境学的教学重点是对各章节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教学内容相对繁杂琐碎,多数学生反映在学习
4、过程中理不清头绪,可见,零星的记忆无法在学生心中形成系统的结构。若要加强学生的理解性记忆,则必须重新整理教学思路,在课堂讲授时为学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富有逻辑性的主线来辅助学习与理解的过程。 国内外高等学校在建筑环境类课程教学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不同,比如,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以任课教师从头至尾的讲述为基本形式,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吸收的状态,这样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相比这样的课堂形式,很多国外高校采用以讲座和讨论为主的教学,以1~2名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为主组织课程,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同时根据教学日历,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教授或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参与讨论,学生积
5、极发表意见。 二、教学改革的方法及建议 人人都会关心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居所的建筑环境,因为这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建筑节能、人体健康、环境保护等均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人的需求是构建人工环境的目标,而首先应该从人-建筑-环境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一)重视绪论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尽管教材上绪论的篇幅不多,但却影响初学者对本学科的认识[4]。要求学生对建筑环境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有初步的了解或掌握,并且对室内环境研究的发展与现状有一定的了解。 在现代生活中,8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室内环境中度过的。从建筑的起源上看,建筑的发展史无疑就是人类文明
6、的发展史。建筑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活动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人们可以躲避自然环境的威胁,还可以进行各种生产活动,从而带来了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以人类几千年的进化史与建筑和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纵向轴线,以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建筑发展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作为横向轴线,将其织成人、建筑、环境协调发展的网,展开一幅人建筑环境交织的画卷。 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无疑是令人厌烦的,并不比学生自己读书的效果更好。因此,如何展开绪论的内容,生动地勾画出本学科这门重要基础课程的轮廓和意义非常重要。作为课程的第一章,绪论应以提高学生兴趣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比如,绪论中的每一节内容都可以互动式的话题为切入点:(1)通
7、过世界上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和气候环境特点,引入建筑的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抗衡自然的概念;(2)通过具体建筑案例辨识建筑风水学中的自然现象,从而掌握破除迷信邪说的科学原理;(3)通过现今能源与环境的严峻形势,阐释构建建筑环境的目标与意义。同时,教学形式也可以更加灵活多样。例如,将课程设置为开放性课程,不仅可以引入视频、网络课程等新型教学形式,同时还可扩大听者的范围,不局限于本专业的学生。 (二)初讲时分类梳理知识点,复习时归纳总结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