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与当今时代——纪念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与当今时代——纪念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

ID:26905448

大小:72.8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9

上传者:U-991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与当今时代——纪念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_第1页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与当今时代——纪念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_第2页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与当今时代——纪念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_第3页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与当今时代——纪念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_第4页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与当今时代——纪念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_第5页
资源描述: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与当今时代——纪念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与当今时代一一纪念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本文提要】本文从三个角度分别阐述了麦克卢汉与当今时代的连接:一是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与当代青年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的关联;二是不同人文学者对于麦克卢汉及其思想的多种解读;三是有关麦克卢汉在当代传播思想和流派研究方面的地位。【关键词】麦克卢汉传播思想当今时代反主流文化运动1911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出生于加拿大西部的一个小城镇。这里是加拿大大草原的集聚地,邻近美国的蒙大拿州和北达科他州。麦克卢汉自己曾回忆道,那一片生机勃勃的大草原,为他提供了一个观看主流社会文化的“反环境”。1967年是加拿大国家的百年诞辰。正是百年之前的1867年,随着几条重要铁路的建成,《英属北美法案》宣布了联邦制加拿大的成立,后者以“加拿大自治颂”著称,包括安大略、魁北克等地在内。百年庆典,加拿大人民既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又因为正逢遭受美国传媒文化渗透的顶峰期,而担忧这个国家的未来。此时的麦克卢汉,与加拿大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尽相同__他频繁穿梭于美 国的重要机构之间,赞美美国媒介新技术,并沉浸在美国社会赋予他的“媒介先知”的光环之下。XX年,麦克卢汉已历经几度沉浮,潮落又潮涨。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人们以不同方式表达对于他的缅怀:网络上有纪念他百年诞辰的网页;Neopoiesis和PeterLang出版公司分别出版了重新挖掘其思想的《媒介和形式的原因》(MediaandFormalCause)以及《传播理论》(Theories。fCommunication)等新书;全球各地召开了大约40余场论坛和讲演等纪念活动①。上述种种,不断地将麦克卢汉与“全球传播”、“赛博园区”、“数字时代”等新颖语词联接在一起,凸显了这位“传播奇人”的当代意义,后者某种程度上是超国界、超地域的;尽管在另外一个语境之下,美国以媒介技术和媒介内容为主要代表的文化渗透,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侧重传播思想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麦克卢汉对于当今时代社会生活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影响。一、反主流的精神气质和当代青年的思维方式麦克卢汉走红的年代是上世纪60年代,这也正是波及全球的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的高潮期。麦克卢汉的儿子埃里克•麦克卢汉(多伦多大学麦克卢汉技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谈道:“人们过去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母说我们发疯,没有人能理解我们。现在他们 说,这些是最明显的事实。太简单了,太容易理解了。其实在这里,变化的不是生活方式,而是人们的思想。”②某种意义上说,麦克卢汉引导了这一“思维方式”的变化是当时青年反叛运动的“思想彗星”。与马尔库塞等“新左派运动旗手”的主要差异之一是麦克卢汉和当时的青年一代共享电视媒介的恩典。就青年来说,作为伴随电视长大的一代人,上世纪60年代第一次打赢了反抗父母、反抗成人权威的战役。就麦克卢汉来说电视在所有媒介之中,对于重归部落文化、建立全球村的理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深层次上,麦克卢汉对于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影响表现在观念、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上。就此而言,麦克卢汉在上世纪60年代就顺应和洞察了媒介形态的发展趋势他“对现代传播媒介的分析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20世纪生活的观念,特别是那些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生的一代人的观念。”这一洞察,绵延至今,没有过时。因为许多年之后,麦克卢汉再次帮助青年人揭示成人世界和权威世界的秘密这一次凭借的是互联网等新媒介:麦克卢汉一度躲在幕后归于沉寂。新媒介的出现,把他又推向前台,甚至缩短、或前移了批评家所说的“要用300年才能理解麦克卢汉” 的时间。传播学界在谈论(逝世于1980年的)麦克卢汉与新媒介的关系时,总是以这样一个事件来加以佐证:20世纪90年代初,为网络时代开辟道路的《在线》杂志(Wired),从创刊号起,就在刊头上把麦克卢汉供奉为“先师圣人”(PatronSaint)。也是在90年代末的时候,中国唯一聚焦网络文化的大型综合月刊《我的网》(MYNET)刊登了一篇题为《我最愿意生活的十个时代》的网络文章,其中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名列第二。这10年之间一头一尾发生的两个事件,并非完全是巧合。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的尼葛洛庞帝也是《在线》杂志的专栏作家,而有趣的是,他之所以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专栏作家,是源于儿子的推荐。他从类似的事件出发做出推测和断定:当听到一个成年人说,他最近发现了光盘的新天地时,他家中一定有一个5到10岁的孩子。而如果一位女士说,她刚刚知道了电脑网络是怎么回事,她的孩子一定正值花季。因为“在今天的孩童中,光盘和网络就好像成年人眼中的空气一样稀松平常。”④不难设想,如此媒介环境下长大的孩童到了青年时代,会有怎样一种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于此,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谁又能不觉得是成年人比青年人更需要适应和学习,以便不那么快地就被时代所“抛弃”呢? 最近,苹果电脑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逝世成为人们关 注的热点。1976年,正是乔布斯与沃兹尼亚克(SteveWozniak,他一向喜欢恶作剧,不以名人身份自居,有“神奇巫师沃兹”之称)一起创立了苹果电脑公司,由此开始了对于计算机权威、精英、巨人IBM的挑战。在“苹果”的旗下,集聚着一群不适应者、叛逆者、制造麻烦者,他们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看世界、做事情,不崇尚权威,不固守规则。他们影响之大,到了绝对不可被忽略的地步。不管苹果公司新的时代序幕该如何拉开,当人们说道,“目前在通信行业有三种模式:传统的硬件导向公司,谷歌和微软为代表的软件导向公司,以及苹果式的整合软硬件的公司。”⑤一一就已经意味着:这一代代的青年人改变了世界!麦克卢汉是探索传播媒介技术和社会变化之间关系的先驱者,我们可以用“三十年风水轮流转”来比喻当代媒介技术的更新替代,只是在新媒体时代,这“轮回”的间隔越来越短。IBM、惠普、网景、微软、英特尔、Google、苹果眼花缭乱之中,已难以截然判定谁就是传统的力量,谁就是反传统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常常有着身份位置的转换,并不断、或随时需要准备迎接新的参与者的挑战。人们过去常常用“未来”、“后辈”、“后生”、(按部就班地)“崭露头角”等形容青年人,当今时代 由于新媒体的出现,至少在某些重要的领域,这类语词的所指、内涵和时间跨度等己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在理解和研究这一社会变化的思想来源时,麦克卢汉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二、人文学者的另类解读麦克卢汉的思想特点之一是开放性,即面向各种各样的解读空间。其中,人文学者对于麦克卢汉的看法,出现了将其整合到对于当代社会基本问题的思考和批判之中的倾向。前面说过,麦克卢汉当红时,受到了大部分人文学者的冷漠或蔑视。他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形象,被概括为“媒介明星”和“企业教练”。特别是母国加拿大的人文学者,认为他代表的不是加拿大传媒研究的传统和方法,即对民族文化危机的思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文化研究者雷蒙•威廉斯将其媒介研究判定为技术决定论。作为一个以英美比较文学为学科背景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并非一开始就与人文学者有着如此巨大的疏隔。上世纪50年代,他编辑出版了作为其转向标志的《探索》杂志,其撰稿人阵容强大,覆盖了当时欧美学术界的众多名人:心理学家皮亚杰、社会学家里斯曼、文艺理论学者桑塔格、人类学家斯特劳斯、符号学学者罗兰•巴尔特,等等。他后来之所以受到人文学者的诟病,除民族立场、以 及与美国政界、企业界的较为密切的关系之外,主要在于人们认为他的分析缺乏对权力运作、政治经济、组织体制以及日常生活的相关思考和讨论。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则是有关当时媒介技术革命前景的看法,或者说,信息革命所引起的变化一度被包裹在神奇的预言、或漫不经心的调侃之中,而麦克卢汉也曾被归于这一阵营之中。比如,美国人文学者罗斯扎克将麦克卢汉和托夫勒、奈斯比特等“未来学”代表置于一个脉系认为未来主义是麦克卢汉思想的发展极致,或具体呈现。其特点是:一个庸俗社会科学、星期日副刊通俗文学和预言的笨拙的混血儿;轻松描述未来,并将之上升到学术研究。⑥诸如此类的批评包含着关于信息社会本质的洞见,但也容易忽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信息革命与90年代由互联网引领的新媒体社会之间的区别,而麦克卢汉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显然与后者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在当代人文学者的研宄中,兴盛、衰落,继而又复出的麦克卢汉并非只是一种面貌,如果进入他的切入点发生了变化,即开始关注一般人文学者少有触及的方面__他对媒介内涵、口语传统、印刷革命及其他媒介的历史考察和作用,而不单单是强调他始终采取个体主义的视角探讨媒介的作用,并取消了权力、阶层等问题;那么,论述过程和对于他的评价就会有所不同,也由此构成了人文学者对于麦克卢汉的另类解读。 有趣的是,解读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通过麦克卢汉的思想可以得出麦克卢汉未曾得出、或少有得出的结论。上世纪70年代,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属于当时较少能够用麦克卢汉的思想“解构”消费社会意义的著作。这位被称之为法国的“麦克卢汉”的思想家,饶有兴趣地复述与重申麦克卢汉的重要观点:“粗略地说来,铁路所带来的‘信息’,并非它运送的煤炭或旅客,而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新的结合状态,等等。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它传送的画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⑦他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用作消费社会分析的一个基础。意在表明这样的观点:电视广播传媒提供的、被无意识地深深解码了和“消费了”的真正信息,并不是通过音像展示出来的内容,而是与这些传媒的技术实质本身相联的东西,是一种使事物与现实相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