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881994
大小:62.9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摘要:探宄性学习是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较为流行的学习方式之一,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资料搜集”与“自主讨论”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围绕初屮思想品德课程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探宄性学习;资料搜集;自主讨论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相较于传统由教师占裾主体地位的“灌输式”“注入式”教育模式,探宄性学习方式最本质的特征在于能使学生充分经历一个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这对于学生深刻认知所学的
2、知识点、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思维方式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大有裨益。一、实施探究性学习离不开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充分表明了前提准备之于后续活动的重要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想确保课堂上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序、正常地进行,就必须在具体展幵知识教学之前,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如此,既能保证学生获得大量的一手资料,又能促使他们以此为基础提炼、归纳出某些初步观点,而这些很显然都将为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就对这一理念进行了积极的落实与实践,教学反响异常良
3、好。例如,在教学“感受法律的尊严”这一内容之前,笔者就提前一周向学生布置了一项资料搜集任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都存在哪些规矩呢?(并举例子进行详细说明)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同的规则之间究竟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呢?法律有哪些显著特征呢?法律会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由于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学生搜集相关信息、资料的积极性格外高涨。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及节假H时间,自主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技术、图书查询等手段搜集到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这样,既大大增强了学生知识积累、信息归纳的学习能力,同时,乂为他们在“感受法律的尊严”的课堂上进行更有针对
4、性的探究性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前提准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提前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实施探宄性必不可少的首要环节。二、实施探究性学习离不开课堂上的积极讨论学生是课堂探宂性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屮关于特定话题与N容的积极探讨便成为初屮思想品德课程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关键与精髓所在。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全面把控学生探究节奏的基础上给予其充足的自主探究学习时间与空间,并要给予其适时、恰当的帮助、指点与引导。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探宄性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在学生掌握了丰富资料与信息的基础之上,笔者会充分信
5、任学生并尽可能地引导他们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展开详尽的探讨活动。如,“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这一节内容涉及“联想后果抵制诱惑法”这一内容,在实践教学屮,笔者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情境:在超市购物时,你见到了梦寐以求的精美钢笔,可是,身上并没有带这么多钱,而且周围也没有其他顾客。在有效创设了情境之后,笔者还向学生设置了如下的关键问题:面对精美钢笔的诱惑,你是拿还是不拿呢?说服自己不拿的理由有哪些?可尝试联想偷拿了钢笔之后有可能诱发的严重后果。随后,便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探宄活动。学生结合
6、平时的生活经历以及之前所整理到的相关信息展幵了激烈的探讨,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并依据关键性的问题自主得出了如下的探宄性学习成果:即使周围没有其他顾客也不能拿。因为若是拿了,就构成了盗窃,而盗窃行为是违法的,也是不道德、不光彩的,被父母、老师、同学知道后他们很可能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影响或看法;不能拿,有了第一次成功偷窃的行为,很可能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长此以往,很可能会走上盗窃的违法犯罪之路……如此一来,学生在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既受到了良好的自我教育,树立了坚定“避免偷盗诱惑”的意念;同时,凭借自身的自主探宂活动,其对于“联想后果抵
7、制诱惑法”这一内容形成了更力深刻的认知、理解与记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此番自主探宄活动还使学生的自主探宄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发展,而这将为他们终身学习态度的确立以及形成协调的社会交际关系产生积极的推动意义与影响。此案例论证了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自主探宂性学习活动的良好效应。实践表明,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落实,也有利于高效率、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切实获得。鉴于此,初屮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从所教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更好、更恰当地将探究性学习方式运用到实践教学之中。参考
8、文献:廖晓红.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性学习初探[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8.编辑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