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思想中中國認識及國族認同的能動性.doc

李登輝思想中中國認識及國族認同的能動性.doc

ID:26879915

大小:138.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1-29

李登輝思想中中國認識及國族認同的能動性.doc_第1页
李登輝思想中中國認識及國族認同的能動性.doc_第2页
李登輝思想中中國認識及國族認同的能動性.doc_第3页
李登輝思想中中國認識及國族認同的能動性.doc_第4页
李登輝思想中中國認識及國族認同的能動性.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登輝思想中中國認識及國族認同的能動性.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台灣與中國之間---李登輝的思想脈絡及其中國認識黃鈺淳一、研究動機在定位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上,李登輝的從政經歷提供了許多可能方向,特別是他在一九九0年代所開展的關於台灣認同內涵的思辨,策略性的藉由重新界定中國的所在,幫助離散的台灣在國際社會中找尋完全屬於自身的認同。整理李登輝每個階段發表的台灣或中國談話中,發現其中存有部分持續流動的模糊地帶,顯示認同建構的過程會受到內、外在因素的牽動,藉著回溯其成長背景及與其他同時代的台籍菁英做比較,可有助於整理台灣認同形成的一種可能。這位當代知名、爭議性高、且影響力廣的公眾人物,歷經了統治對象與政治體制的變遷,也承襲了中華文化,在留學期間深化了來自日本

2、與美國的知識內涵,是否適合採用一般政治學的觀點來處理他所建構台灣社會認同的策略?在認同內涵方面,台灣與大陸的互動亦存在諸多變數,李登輝理解的中國是何種樣貌的?台灣與中華文化的歷史連結為何?當建構台灣國族認同時該將中國擺放在哪種位置?李登輝思辨的基礎是否與眾不同,或是否反映了歷史時空的特性?李登輝生於日治時期的台灣(1923年),由皇民化策略過渡到戰後、國民黨接收再至他自己參與後各期間政治氛圍的差異,是一段轉折且變化的過程,恰好也可以自成一部近代台灣歷史的縮影。所以,關注的對象不僅包括李登輝本身,還應涉及其所屬的現實環境,因為他的這段歷史對共同生活的台灣人認同有重要影響,甚至因為台灣認同重

3、建也可能對東亞的秩序造成影響,這是何以探究李登輝及其所奠基對中國的認識與其個人思想脈絡是一項重要的知識工作。二、研究背景本文主軸既然探究李登輝面對台灣的思想脈絡及其中國認識,必然需介紹李登輝生涯經歷過的時代背景,其中又可再細分為日治時期的對台教育政策,該時代日本知識界及台灣菁英對中國的思辯,及戰後台灣與中國的再定位。當中必須涉及影響他思想進程的各種可能源頭,包含禪學的擷取,長老教會與李登輝的競合關係,及共產主義和留學經驗開啟他看待世界的不同角度。由於涉及各種人為因素,並受到各階段時間與空間的交互影響,在處理複雜的中國記憶或台灣主體時,至少就李登輝曾經發表的關於中國的談話作文本分析,及整理

4、其他人解剖他對中國政策的計算,他們的敘事共同構成台灣與中國相互定位的可能性。最後,也將提及認同概念形成的緣由及建構所需的條件,檢視李登輝身為掌控國家的政治菁英,如何透過處置台灣與中國的關係途徑,為關於台灣的歷史認知及族群記憶作進一步的具體造像。(一)李登輝成長的歷史背景日本統治台灣的時候,為了讓被治者與統治者具有同樣的道德觀、價值觀和秩序觀,用近代化的優勢,以文明的傳播者自居,藉著教育落後的原住民為理由,賦予本身支配上的正當性(陳培豐,2006)。經過治理年限的拉長,各方面的規劃與影響也就越深化。在第四任總督小林躋造上任之後開始推動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的殖民地戰時政治體制。包括廢除

5、報紙的漢文欄目,強制實行「國語」(日語)常用運動,漢族風俗信仰的寺廟參拜被禁止,代之以強制性的日本神社參拜,中國農曆春節等節慶紀念活動也強迫取消,意圖徹底廢止中華民族文化習俗。原先繼承中華血脈的客家後裔李登輝也就在這種與福佬、日本交錯的環境下展開對世界的認識。一九四0年二月皇民化運動下的「改姓名」活動開始起跑,命令臺人改用日本姓名。李登輝身心的成長期又逢大規模強制推行皇民化運動。李登輝的父親李金龍不僅自己起了岩里龍男的純日本姓名,也給李登輝起了岩里政男的日本名字。一九四二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小林開始在台強行徵用軍人民伕,實行志願兵制度。李登輝的哥哥李登欽也因適齡而徵召入伍當上日本皇軍,被派

6、至菲律賓前線。在《李登輝總統訪談錄》中他曾經提及:小學五年級時日本老師說:「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於公元一八九五年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明訂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當時台灣人就應該離開台灣返回中國大陸,可是你們台灣人不走,不走就須歸日本統治,日本人叫你們怎麼樣就須怎麼樣,沒有你們的自由權和選擇權,更不許提出疑問和反抗。」這種政治迫害和種族歧視,李登輝認為是不應該的,也讓他明瞭「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成為促使他擺脫受壓迫的境遇的起始點。當時日本帝國政府把台灣當作殖民地,台灣人民沒有受教育的自由,也沒有與日本人同享均等待遇的機會,不但對於台灣人民接受教育的人數有相當的限制,對於選擇教育學科也有

7、相當嚴格的管制。就是因為這些因素,導致台籍菁英可選擇進入的職涯或專業領域受到窄化的限縮。因應台灣在日治期間成為被倚重的農產品來源地,為了發展台灣的農業,學農子弟入學的機率相對高一些,再加上李登輝在台北高校受到鹽見薰講授「中國史」的影響,第一次強烈的體會到近代中國所受的苦難,並對中國農業開始關心,李登輝認為「解決中國問題的關鍵是農業問題,為此而選擇學習農業經濟,將來到中國滿州一展抱負。」李登輝就順勢成為鑽研農業經濟的一份子了。(二)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