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本细读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及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本细读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及方法文本细读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及方法 [摘要]在当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发现学生轻视文本阅读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四八级通过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违背了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要求。正因如此,只有重视文本细读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掌握其方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俱有综合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 [关键词]文本细读;英美文学;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上帝啊,千门万户都沉睡未醒/这整个宏大的心脏仍然在歇息。 这句是一个典型的反讽。在对纽约城市早晨的细致观察中,诗人把整个城市被看作为一个鲜活的有机体,而不
2、是一个机械的固体。诗人说这些房屋沉睡了、睡着了,是最使人激动、创意的事。他以前惯把房屋、城市当成没有生命的东西当作机械的、固定的;说它们在沉睡,就是说明它们是有生命的、有力量的,活生生的参与大自然的各种活动。同样,只有当诗人把城市看作具有死亡意识的生命,把城市看作帝国跳动的心脏,他才看出城市实际上活着的,具有他能接受的唯一生命形式,大自然的有机体。 反讽在小说作品细读中也普遍运用。如英国重要的女作家简•奥斯丁可称得上反讽大师。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理智与情感》、《劝导》、《诺桑觉寺》等。其作品中反讽手法成熟
3、精巧的运用,使得这一手法成为她的一大写作特点。《傲慢与偏见》开篇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3],这句话是一个典型的反讽。它实际意思是:一个单身的女人需要一个富有的丈夫。弄懂这样的反讽,就必须根据某一特定文章的语境关系,以及社会和伦理等总的背景来理解。再如《爱玛》中女主人公爱玛形象的描写。用了一系列handsome,clever,rich等形容词来赞美。但作者用了些看似褒奖,实际上却是讽刺或否定的词语,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外形气质优雅,相貌出众,但却有点过分自大,给下文定下一个基调,开篇确实是在表扬女主人公,但是却暗示着女主人公必
4、然有点美中不足之处。而这些美中不足之处在之后必然会成为作者在后面章节的关注重点。 4悖论(paradox) 悖论指表面上相互对立矛盾,甚至荒诞无稽,却含有实际上意义的语言陈述。美国新批评派学者克林斯•布鲁克斯在其专著《精制的瓮》一书中将这一概念引入文学批评,主要是诗歌研究上,用于说明作品语言和结构中不协调,矛盾,似是而非的现象。如华兹华斯《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诗中: 一朵半隐半现的紫罗兰,/开在长青苔的石旁!/美丽得像颗星忽闪忽闪,/独一无二地挂在天上。 诗人首先把乡村姑娘露西比喻为一束紫罗兰。尽管紫罗兰十分美丽,但因为她生长在苔藓石傍,半隐
5、半现,故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她。而诗人接着又把她比做天宇上的星点,而且是天空中唯一的一颗星。这两个比喻互为矛盾,前者几乎没有人能够看到,而后者则人人都可以看到。然而,正是诗中的这种矛盾构成诗的悖论情景:对于大千世界来说,露西是无足轻重的;而对于诗人来说,她则是唯一的,她将永远甜蜜地占据着诗人的内心。 这种现象诗人不断的运用,文学家当然也不会放过,如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就是典型的悖论语言的运用: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
6、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4]。 5张力(tension) 张力源于美国现代诗人,文学批评家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中首次提出,并引入文学批评,用于探索诗歌中的感性与理性结合的问题。退特认为: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包的有机整体。外延是适合某词一切对象;而内涵则是一个词语的暗示意义,即联想意义和比喻意义,或附属于该词上的情感色彩。诗的张力就是诗歌中各种意义的统一体
7、,真正优秀的好诗既有很宽的外延,又有很深的内涵,二者极致的结合,是所有意义的辩证统一体。如艾略特的《荒原》是公认的难懂的长诗,如其开篇:四月是最残酷的一月,/从死的土地孕育出丁香,/掺揉着回忆与欲望,/用春雨暖着迟钝的根须,/冬天为我们保暖;用/遗忘的雪铺盖着大地,用/枯干了的细管吮养着微细的生命。[5]为什么四月是最残酷的一月?为什么冬天又是温暖的?这些莫名其妙的语句,在下文中找到答案:四月,万物再生,在这再生里含有对已经死亡的生命的记忆,含着灭亡的痛苦;而冬天的温暖则是以遗忘的雪保持植物的温暖,用枯干了的根须维持着万物的生命。再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