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ID:26795013

大小:107.0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9

《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弹力》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弹力》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在本教材学习中的一个大难点。就地位而言,学好弹力既可以巩固加深对力的理解,同时又可以为学好摩擦力做好铺垫,所以无论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知识的外延来看弹力在本章中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从知识角度:通过对初中内容的学习,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拉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其产生的原因,不能确定弹力的方向;从思维发展特点角度: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

2、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思想上、心理上还不太成熟,思维的敏捷度还不够高,并且大部分停留在初中的形象思维上;从能力角度: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类比、概括、组织语言表达物理定义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2)知道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3)能够确定常见弹力的方向。(4)探究形变与弹力大小的定性关系,了解胡克定律。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生活实例和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

3、究弹力产生原因的过程中,把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过程1、导入—情景引入,设计问题首先我通过复习力的定义,以及重力的产生原因,引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涉及弹力的实例,通过大屏幕展示。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以上各种情况力在产生原因上的共同点。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由于问题设计难度较大,所以学生不可能把弹力产生原因一次概括全面,先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指出弹力产生的前提:接触、形变。直接给出形变定义(初中已有介绍)。通过演示手拉橡皮筋,手压橡

4、皮泥区别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通过橡皮筋的形变介绍弹性限度。通过图片的前三种情况,结合扭转海绵的演示,给出形变类型──弯曲形变、压缩性变、伸长形变、扭转形变,扩大学生知识面,对涉及形变的知识掌握的更全面。在分析书和桌面作用过程时引出微小形变,通过微小形变的演示,明确形变的存在性,同时说明“放大”的方法是物理学中经常应用的方法。在介绍完有关形变的知识后,再回到关于弹力产生原因问题的分析上,结合手压弹簧的实例引导学生找出弹力产生原因的第三个关键词—恢复原状。说明弹力是从力的产生原因角度定义的,总结出弹力的定义。让学生找出身边

5、存在的弹力,使物理和生活联系紧密。在分析弹力的方向时,仍然从弹力产生原因上找答案,由关键词──恢复原状,得到受力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通过随堂练习1,总结出常见弹力具体的判断方法──绳给物体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面面接触弹力垂直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同时加深对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的理解。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可引导学生直接找到与形变量的定性关系。给出胡克定律的内容,强调表达式中x和k的物理含义。3、课堂小结、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从知识、方法两个角度进行。通过巩固练习2加深对主干知识

6、和易错知识点的理解。练习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B.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C.胡克定律F=kx中x指的是弹簧的长度D.绳对物体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4、课后作业及设计意图课后作业:(1)课本56页2、3、4题。(2)画出小球在以下三种情况中所受弹力的方向。设计意图:通过课本56页2、3题补充弹力中“点面接触”弹力方向的具体判断方法。通过弹簧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只能给出实验结果,

7、所以要通过下节课对课本56页4题的讲解,补充胡克定律的探究方法,同时加深对胡克定律的理解。对于弹力是否有无的判断是以后受力分析的一个难点,有些微小形变不易观察,所以我想通过课后作业(2)在下节课讲解的过程中总结出是否产生弹力的另外一种判断方法──假设法;同时通过此题强调对于这种球面与平面接触的情况,弹力方向垂直平面的同时也一定垂直球面,即弹力沿过切点的半径方向。课后反思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我通过生活实际内容引入,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设计合理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在推理、判

8、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顺利呈现了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相应的回应及启发,完成了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不足之处是,在演示微小形变的环节,微小形变演示器和通过玻璃瓶观察微小形变仪器的使用有些重复,只选择一个就可以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