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农业的飞跃发展及其动因和影响

战国时代农业的飞跃发展及其动因和影响

ID:26769027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9

战国时代农业的飞跃发展及其动因和影响_第1页
战国时代农业的飞跃发展及其动因和影响_第2页
战国时代农业的飞跃发展及其动因和影响_第3页
战国时代农业的飞跃发展及其动因和影响_第4页
战国时代农业的飞跃发展及其动因和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战国时代农业的飞跃发展及其动因和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战国时代农业的飞跃发展及其动因和影响关于上层建筑,我们在前一节里,已经简略地谈过铁农具的应用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引导农民和地主两个阶级的兴起,新兴地主阶级的逐渐壮大和打击领主贵族而夺取政权,以及地主政权对巩固和推进地主封建制和小农经营的生产关系所采取的措施。前一节里所说的,只是简单地提出一个主要线索,需要补充说明,但因有关的问题很多,连锁反应复杂,一些细节叙述占用过多的篇幅,只能在下面择要谈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战国策·赵策》。②《战国策·齐策》。③《战国策·东周策》。④《新中国的考古收

2、获》,第68页。士与君权相结合的集权政体,包括郡县制代替分封割据,开始于春秋,到战国时各国都已采用郡县制;包括布衣卿相代替世卿世禄,春秋时卿大夫家内已采用家臣制,家臣并非世袭,到战国时发展为客卿制,实际就是君权利用士来代替领主贵族;包括建立一套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官僚组织,秦汉时代的相国、将军、九卿和郡守、县令等,大体上都是渊源于战国时代的;包括建立完全由中央统率的军队,在分封割据时,军队分散在领主家里,有所谓“百乘之家”,到战国时已全部掌握在国君手里,凭兵符统一调动。这些就是巩固士与君权相结合的专制主义地主政权的主要制度。如果说这

3、些集权制度的建立,归根到底,是由于农业的飞跃发展,人们不会相信,事实上也把问题说得过于简单化了。而且前面说过,生产关系的变革,还是实现农业飞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们可以这样说,从根源上看,如果没有铁农具的出现,使农业技术有提高的可能,不能加强农奴对领主的斗争力,就不能引导农民和地主两个阶级的兴起,既然没有地主阶级,就根本谈不上建立地主政权。但是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的兴起和壮大,原因很复杂,并非单纯由于铁农具的出现和应用。欧洲在奴隶社会就有铁农具,到中世纪封建社会时铁农具的制造又有改进,为什么长时期停留在领主封建制,独有我们中国

4、很早就冲破领主封建的生产关系,而进入地主封建呢?这问题至今很少受到注意,有待于深入研究。也许周代宗法制度内部的分化,尤其是宗族之间的兼并战争,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宗法制度的解体产生家族制度,家族土地私有形成地主和自耕农。有地主就有佃农。亡了宗的族人,同时形成具有政治、军事才能的新的士的阶层①,成为集权君主或强宗的有力支持者。宗族兼并的继续,不断扩大了士的阶层,加强了强国、强宗的打击旧势力的力量,这样又逐渐推进了兼并与集权。强国、强宗不能单靠谋士和将军,还需要足食足兵②,才能战胜兼并斗争的对方。耕者反对领主的束缚,和自耕、佃耕的能

5、够增产,正是地主政权可以利用的一个巨大潜力。农业增产提供丰富粮食,可以富国。增产使生活安定,人口增加,而且农民是较好的兵源(详后),如果运用得宜,可以强兵。这样又为兼并战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兼并和战争的规模愈来愈大。收效最显著的是商鞅的农战政策,使秦不久成为战国时代的第一强国,而且凭藉这一基础,终于并吞六国而完成中国的统一。怎样足食足兵,使潜力变为国富兵强的现实?这就需要谈谈地主政权怎样对待农民和农业的政策。前一节所说摧毁农奴制度,发展自耕、佃耕的小农经营,因此可以发挥耕者的生产积极性,这是最基本的。但是还有一连串问题可以

6、产生变化。例如统筹土地利用,奖励开垦,兴修水利和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等,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过分剥削农民,妨害农时,以致不能安心耕作,田野荒芜,民心叛离,就会产生相反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这个士的阶层,绝不同于欧洲封建社会的武士,后者是领主势力的组成部分,而前者是打击领主贵族的主要力量的成员。②孔子就已说过,一个国家需要足食足兵,见《论语·颜渊》。田氏在齐用大斗借出,小斗收回等办法收揽人心,最后取代姜齐而统治齐国,可见民心向背很重要。梁惠王问孟子,为什么“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也说明

7、当时统治者注意民心的向背①。秦向三晋招徕农民,给田宅,免兵役,使其乐于来秦,安心生产,更是积极引诱别国人民的具体表现。最突出的是重本抑末的农本主义(一种农业政策),兴起于战国。春秋时,领主贵族希望阶级固定不变②,孔子也没有轻视或抑制商业的意思③。战国初,李悝开始禁止技巧而重农④,稍后商鞅更提出鲜明的重本抑末政策。其后孟子、荀子也主张重农⑤。韩非子甚至说,以商害农,可以亡国⑥。《吕氏春秋·贵当》篇甚至说:“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古今无有。”这种重农思想一直流传到封建后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但重农的具体内容,各家主张不一

8、。《商君书·壹言》篇说:“治国能搏民力(使人民力量集中于一个方面)而壹民务(统一从事于同样业务)者强,能事本(男耕女织)而禁末(禁止游士、商贾、技艺等)者富。”因为他认为:人民专一于务农,就会粮食多而国家富。而且农民朴实,少诈伪,容易使唤,定居一地而不轻易迁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