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764970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9
《积极心理学视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意蕴、困境与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积极心理学视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意蕴、困境与路径积极心理学视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意蕴、困境与路径学生心理问题持续升温,受到学术界普遍关注,马加爵杀人案、大学生虐猫案、复旦投毒案、付成励弑师案以及自杀案屡见不鲜,种种惨剧背后,引发我们反思心理健康教育究竟该走向何方?在现实案件的催化下,积极心理学以关注积极因素,激发潜在蕴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而获得美好生活的独特理念重新解读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蕴,突破传统消极预防带来的困境进而探寻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发展的新思潮与
2、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解读: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蕴 1.心理健康 何谓心理健康?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于1946年明确界定心理健康,即身体、智力和情绪十分协调,能够适应环境并在人际交往中彼此谦让;拥有幸福感;在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1]纵观学术界,关于心理健康有过诸多认知,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其一,从心理潜能角度解读,即个体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妥善适应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其二,从心理状态角度解读,侧重强调持久稳定、积极乐观且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比如,《简明
3、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心理健康即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而并非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2]其三,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解读,主张个体既有潜在的内心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和修复的内在能力,存在于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生命系统的发展状态之中。[3]由此,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内涵的深化认识和理论延伸,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开辟了更深刻、更广阔的思路。 2.心理健康教育 何谓心理健康教育?《辞海》将其释义为:以培养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基本目标,涵盖心理培养、心理辅
4、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教育。[4]《心理学大辞典》界定心理健康教育为围绕心理健康而开展的教育活动。[5]心理学界对这一概念内涵的界定歧义纷呈,但大都离不开一条主线,即心理健康教育(亦称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或心育)是依据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科学方法,促进个体心理发展与适应,提升心理素质,培养和完善人格的教育实践活动。基于此,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实际的及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心态对个体的心理现象进行解读,激发潜能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保持生命
5、最佳状态。[6]简单来说,即指激发个体潜在激情,孕育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全面和谐健康发展,进而提升个体的心理素质、学习质量和生活效能。 二、积极心理学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回顾十几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立足现实审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发现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依旧存在大量隐患。主要表现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认识存在误解、课程教学目标存在误区、心理健康内容存在误识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认识存在误解 基于党和国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借助契机迅速发展,高职
6、院校学生在高等教育领域占据了半壁江山。其特殊性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误解呈现于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有可无,教育或辅导对象也是针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而非面向大众学生。大多学生以冷淡的态度面对该课程,未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以及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也未能运用相关知识体系帮助自己和他人更好的适应和解决困惑。其二,对心理咨询方式的认知存在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敬而远之,对心理咨询中心畏而远之,潜在认为心理不健康的
7、学生才会选择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2.课程教学目标存在误区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存在重消极预防轻积极培养误区。首先,高职学生心理究竟需要达成何种目标,完成何种任务均没有量化标准。部分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时,忽视高职学生独具的心理特征,缺乏从学生切身情感出发引导学生明晰角色定位,客观处理人际关系,从容面对挫折困惑等内容,究其根本都是由于没有具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心理问题、诊断和矫正心理弱点和缺陷作为立足点和落脚点,以消极心理学为基础,局限于课
8、堂教育与危机干预,并选取消极案例进行分析引导。这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通过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截然相反,此种消极预防的目标只关注于少数存在心理异常问题学生的心理动态,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 3.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存在误识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存在重理论感知轻实践体验的误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缺乏高职特色,过于理论化而缺乏了趣味性和实用性。现有教材大多未考虑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尤其是未能有机结合高职院校就业岗位技能所需要的进行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