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二重化”视域下的网络异化及其消解

社会“二重化”视域下的网络异化及其消解

ID:26651738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8

社会“二重化”视域下的网络异化及其消解_第1页
社会“二重化”视域下的网络异化及其消解_第2页
社会“二重化”视域下的网络异化及其消解_第3页
社会“二重化”视域下的网络异化及其消解_第4页
社会“二重化”视域下的网络异化及其消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二重化”视域下的网络异化及其消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社会“二重化”视域下的网络异化及其消解[摘要]在“二重化”社会中存在网络异化的现象,表现为人的现实性被弱化,人受到网络的“控制”和“反噬”。网络异化的实质就是人与科技关系异化、人与人关系异化、人本质异化。因此,应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规范网络行为、强化网络虚拟主体自律性的网络道德价值定位、加强网络虚拟主体素养的立体教育、搭建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或通性关系等方面消解网络异化,最终建构一个文明和谐的“二重化”社会。中国4/vie  [关键词]社会“二重化”;网络异化;人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1671-8

2、372(2017)01-0083-04  异化一词来自拉丁文alienation,意思为转让、分离、疏远、差异、精神错乱等。异化的基本含义体现为主客体的一种关系,即主体的产物成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与主体相对立,控制主体。网络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现实社会中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工作效率和思考模式,网络作为异己的力量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问题由此凸显出来,网络的异化也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网络异化是指“人们自己创造的本应为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网络,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反而成为人的一种外在制约力量,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

3、”[1]。  一、网络异化研究的转向  在网络出现以前,异化理论就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的异化劳动理论。随着网络功能的强大,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之外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网络虚拟社会”。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网络作为异己的力量奴役网络主体,因此,网络异化问题也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学者们对网络异化的研究经过了“二次转向”:第一次由“网络固有性质和技术缺陷研究”转向“人与网络不和谐关系研究”;第二次由“网络主体与网络不和谐关系研究”转向“网络主体异化研究”。  (一)网络固有性质和技术缺陷研究 

4、 在网络发展初期,大多数学者专家的研究集中在网络固有性质和技术方面。网络固有性质和网络技术缺陷是研究网络异化的基础,也是网络异化的客观原因。学者们主要从研究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体系的开放性和网络身份的平等性来研究网络异化现象。其一,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于志刚的《虚拟空间中的刑法理论》一书提到,“虚拟空间依托现实的物理空间而存在”[2],通过用“0”和“1”编成字符串然后输送到网络空间里,就形成数字化、�拟化的网络空间,可见在网络社会里,网络主体化身为数字和符号;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有一个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我”;虚拟空间中的“虚拟

5、主体”和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主体”可以多次进行角色转换。其二,网络体系的开放性。网络最本质的含义和功能是多个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和发生作用。其本质决定了网络必然是开放的,所以封闭的不是网络。在网络上人们已经没有了隐私,“人肉搜索”使人沦入暴露与透明之境。所以只要上传到网上的信息,即使使用最先进的保密技术,也会成为公开的秘密。网络体系的开放性能够满足网络虚拟主体对他人隐私的好奇欲望。其三,网络身份的平等性。网络身份的平等性建立在网络虚拟空间基础之上。在虚拟空间里,人人都以虚拟形式存在,即以网络虚拟主体的形式存在。虚拟主体之间不知对方的

6、身份、地位、年龄和性别,相当于虚拟主体之间没有地位差距、性别差异、地区分别,虚拟的主体之间都是平等的。这样就消除了现实中真实主体之间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平等。目前,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一部专门规范网络虚拟社会的法律。  (二)网络主体与网络不和谐关系研究  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学者开始从“网络固有属性和技术缺陷”转为“网络主体与网络不和谐关系”研究。网络固有性质和技术缺陷是形成网络主体与网络不和谐关系的必然条件。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认为,人要经历货币异化、劳动异化和科技异化。货币异化和劳动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得了印证,其揭露了资本主义

7、社会人异化的根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异化开始显露出来。卢梭、黑格尔、海德格尔等认为“科技的发展,对人的道德品质进行消解,人们对科技的向往和崇拜也造成了人的精神异化”[3]。在当今时代,人依赖网络技术,同时人也受到网络的反噬。谢玉进、胡树祥的《网络人机矛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着力点》指出,网络异化本质上是由“‘符号自我’的过度膨胀割裂了网络自我的整体性,使人片面发展、碎片化发展,进而导致了人忽视肉体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无限地将自我符号化”[4]。“符号自我”的过度膨胀,使得网络自我分裂,这样就造成了人与网络技术的不

8、和谐关系,这种不和谐关系进而演化成一种对立、相互排斥的异化关系。谢俊的《人学理论的突破与超越:从实践范式到系统范式》一文认为,“‘信息技术’的不当应用导致任何人都被‘合理化’的信息机构和设施所操控而产生‘技术失衡’”[5],将人与技术的不和谐关系理解为“人与信息”之间的失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