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荀子的德行根據

論荀子的德行根據

ID:26641315

大小:102.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28

論荀子的德行根據_第1页
論荀子的德行根據_第2页
論荀子的德行根據_第3页
論荀子的德行根據_第4页
論荀子的德行根據_第5页
资源描述:

《論荀子的德行根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論荀子的德行根據焦德明【摘要】本文從徐復觀先生對荀子之性的兩層與兩面意義的分解出發,衡定《性惡》中所論之性大部份指欲望之性,但也有指能力之性。結合《正名》篇的定義,本文指出欲望之性和能力之性在道德行為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道德行為作為一種偽,是心發揮知和選擇的能力之性,依照一定的標準,選擇強抑欲望之性的動作,達成善的結果。欲望之性是被矯飾的對象,能力之性是能夠進行矯飾的基礎,而所依照的便是習俗、師法、禮義和道等標準。荀子確實有不止於強抑欲望的超拔道德,但是人所以能必然按照道的標準進行選擇和行為的根據卻仍不明確。習俗、師法和禮儀的熏習作用不能給予自覺的

2、道德意義;慮又只是利心的權衡取舍,不能必然“可道”;而“心不可以不知道”的心知又由於文本理解的分歧,既可以理解為認知之知,又可以理解為良知之知。如是前者,則積善成德可以類比格物致知,專心一志可以理解為涵養用敬,所謂神明可以理解為認知能力,也可以理解為豁然貫通之後“心靜理明”的道德境界;若是後者,則積善成德只可理解為讀書明理之助緣,專心一志可以理解為存心養性,所謂神明即是本有之是非之心、良知本心。但最關鍵的是,荀子所說的道的標準生於聖人之偽,并不為吾人先天地本有,所以心知不能說道德意義上的自律,因此本文選擇認為荀子的成德工夫與伊川、朱子的“涵養須用敬

3、,進學則在致知”如出一轍。一,性惡之衡定1.徐復觀論荀子之性的兩面與兩層2.性的兩面在《性惡》中的體現二,德行之衡定1.能力之性是否是德行的基礎2.欲望之性在德行中的角色3.超拔意義的德行三,德行根據之衡定1.德行之標準:從“注錯習俗”到“以道為衡”2.心慮與可道:“慮”的性質3.“心不可以不知道”:“知”的性質4.“虛壹而靜”與“專心一志”:“心”的性質四,結語一,性惡之衡定1.徐復觀論荀子之性的兩面與兩層荀子以性為惡,是普遍流行的觀點。這顯然是罔顧荀子本義的。徐復觀先生在《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中,將荀子的性分為二面意義:官能的欲望和官能的能力

4、。他之所以這樣分析荀子的性,不是依據《性惡》,也不是依據《正名》,而是依據《榮辱》中的一段話: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耳辨聲音清濁,口辨酸鹹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榮辱》)《榮辱》原文中,此句下還有“可以為堯禹,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賈,在勢注錯習俗之所積爾。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王念孫以為此“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

5、同也”二十三字,涉上文而衍。且徐復觀對此總結為性之第三條,性無定向和可塑造性,與前兩面不在同一意義上,故前文不引。“飢寒之欲”和“五官之能”是荀子論性的兩面意義。在荀子其它篇章中可以分別找到例證,有時偏言一邊,有時對舉,如《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勸學》)此雖是勸學,以藍水、輮木比喻工夫,但亦可見論性之一斑。楊倞注“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曰:“以喻學則才過本性也。”冢田虎則以為不然:“推此藍、水之喻,則恐性惡之說破也。藍之於青,故出之愈青;水之性寒,故為冰益寒。然則

6、人之性惡,修之將益惡也。若性惡修以為善,則藍亦出白,水亦生炭。故藍水之喻,非所以勸其學也。”藍水之喻並非不是勸學,但正不是冢田虎所以為的勸學。冢田虎以為楊倞注中所說之性是指官能的欲望,所以不通。但此處藍水、輮木兩喻,恰恰對應性之兩面義說:輮木為輪,是矯官能的欲望;藍水出於青冰,恰是修官能的能力。此處雖論工夫,實含性之兩面義之對舉。不知楊倞和冢田虎一注一駁,是否能洞察此義。然而,徐復觀先生在性的兩面義之背後,又發現性之兩層義。徐先生認為,“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生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正名》)體現了荀子論性的兩層意義。徐先生認為“

7、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是“從生理現象推進一層的說法”,并認為和孔子以來的傳統相接續,并和荀子自己理解的天又聯繫在一起。而“荀子只願把握現實性的現象,”所以“他的人性論,都是以在經驗中可以直接把握到的一層,即是較之生之所以然更落下一層的東西為主”。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徐復觀文集》第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12頁。關鍵的是,徐先生把官能的欲望和官能的能力,都理解為這下一層的性“如飢欲食,及目辨色等,都是不必經過人為的構想,而自然如此”。同上,而將“所以然”一層的性懸擱起來,認為它在荀子的性論中沒有地位。(此一層的確應該懸擱。荀子的“生之所

8、以然”雖然可以在“人性通於天道”的意義上了解,但因為荀子的天是實然自然界的天,性通此天道也只是實然的氣質。與孟子的性通於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