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

试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

ID:26483982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7

试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  _第1页
试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  _第2页
试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  _第3页
试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  _第4页
试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  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论文关健词:司空图《诗品》诗歌理论  论文摘要:司空图的理想诗境就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是整部(诗品》的实质,是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这不仅从(诗品》的各品中体现出来,而且也从司空图的其他诗歌理论中也可见出。  晚唐司空图的《诗品》,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和古典文论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地位十分重要。由于《诗品》是以诗的形式论诗,确有些扑朔迷离,令人难以琢磨。如果认为《诗品》解也难,说之也难,那也不过分的。但是,如果不去做求实地研究,武断地将《诗品》斥之为“唯心主义的神秘论”、“故

2、弄玄虚的无稽之谈”,那就不是务实的科学研究的态度了。我们认为,司空图的理想诗境就是“超以象外,得起环中”。这种诗境理想,是整部《诗品》的实质,是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首先,司空图在《诗品》中标举不同诗歌风格的同时,都包含着一种对“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个诗境理想的追求。《诗品》的第一品《雄浑》,在探讨“体”与“用”、“雄”与“浑”的关系时,就明确地提出了“超以象外,得起环中”的诗境理想:“……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起环中。持之无疆,来之无穷”。在这以后的各品中,从意蕴上讲,都有不同程度地渗透。

3、这里解释了“超以象外,得起环中”的含义。本义上的“象外”,指迹象之外;本义上的“环中”,喻空虚之处。《庄子·齐物论》中说:“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以即门上的转轴,一旦进人了门框的环中,便能旋转自如。郭绍虞先生说:一方面超乎迹象之外,纯以空运:一方面适得环中之妙,仍不失乎其中,这即是所谓‘返虚人浑’。返虚人浑,也就‘自然成雄’,所以不能虚也就不能浑,不能浑也就不能雄。”从清人孙联奎陈述中可知“超以象外,得起环中”的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只有“超以象外”,才能“得起环中”,犹如“再擒再纵”,是为了让人

4、“服德服威”。而是就创作过程来说,作者既要着眼于“象”的描绘,如“画山水亭屋”,又不能局限于“象”的本身,如“未画山水主人”,居实趋虚,得其环中之妙:对于欣赏过程来说,欣赏者可以通过有限的形象,去发挥联想,驰骋想象,“知亭屋中必有主人也”,从而,才能领会诗人的寄寓在有限形象中的无穷之象和无尽之意。司空图在他的诗论中,是以“超以象外,得起环中”的诗境理想为鸽的,来标举不同风格的。正因为有了它,《诗品》中各具特色、摇曳多姿的诗品,才能组成一个既丰富多彩又能融会贯通的有机整体。  《冲淡》品是以蕙风作比喻,在

5、人的可感与不可感之间,“往再在衣”,无贬人肌骨之刺激,却能周身清爽舒适。通过这个生动的比喻,说明“冲淡”是一种不即不离的冲和、舒缓的“韵外之致”,不是那种范山模水者可以得到的,是“采奇于象外”,而非“言内篇中之可求”。《含蓄》品中“语不涉己,若不堪优”,意即前句说语意不露迹象,好似与己无关;后句是讲本无可优,而心中之郁结,则常若不胜优的样子。诚然,作者抒情写意,贵在委婉蕴藉。《形容》品中,也是说“形容”,不是极力追求就能得到的,须是不即不离,旨在苗合默契。不然,就会事与愿违。贵就贵在“离形得似”。“离形

6、”即不求貌合、神离;“得似”,是得到神似,形不一定似。如此,才是司空图推崇的“形容”高手!这样一种追求“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诗境理想,还体现在《自然》、《飘逸》诗品中,甚至在与《冲淡》、《自然》相去甚远的《纤浓》、《绮丽》和《劲健》诗品中。例如,在《纤浓》中,也讲求真骨,而非俗艳。司空图认为,在“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描绘中,强调意与辞要并举,在形象之外传达“如将不尽,与古为新”的清秀之韵。这远不是那些锦乡的作品所能比拟的。可见,《诗品》在整体上确实蕴含着司空图的诗境理想,而不仅仅是一品两品就

7、能囊括的。其次,在司空图的其他诗歌散论中,也能体现出他的诗境理想,并可看出他对诗境理想的实践。例如,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他还认为:“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要讲求“味外之旨”。同是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他还强调“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他还在《与王驾评诗书》中说:“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另外,他在《与极浦谈诗书》中还说道:“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

8、之景,岂容易可谈哉?”我们从以上这些散论中,可以经过分析得出:一是诗歌所描绘得形象要达到“思与境偕”、“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才能获得“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二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是诗歌的极致,得来并不容易。这里,有必要说明,司空图所说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之间,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应该说,它们都是强调作者要为读者提供产生于作品而又不限于作品的形象和意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