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司空图《诗品》研究概略

有关司空图《诗品》研究概略

ID:9050870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6

有关司空图《诗品》研究概略_第1页
有关司空图《诗品》研究概略_第2页
有关司空图《诗品》研究概略_第3页
有关司空图《诗品》研究概略_第4页
有关司空图《诗品》研究概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关司空图《诗品》研究概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有关司空图《诗品》研究概略三外说研究司空图论诗讲究“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关于“味”,皮朝纲的《司空图的韵味说及其审美理论》皮朝纲就“味”一词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演变情况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指出:“韵”和“味”是指意象。所谓“象外之象”是经过读者头脑重新创造的形象和意境,它以作品的语言形象为基础。李壮鹰的《略论司空图“味外说”的第一面貌》李壮鹰文指出,人们长期以来都把司空图当作主“味”的诗论家,实际上是后人制造出来的第二面貌遮盖了其本来面貌。司空图只说过“味外之旨”而未讲“味外之味”,而“味外之旨”中的“旨”原是作为“味”的否定而提出来的,他不但不主“味”,而且正反对

2、主“味”,故才在“味”外提出“旨”。司空图言“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中的“辨于味”并非说“懂得味”,而是要辨察味的局限,味的不可靠。司空图主张“醇美”实际是儒家的“中和之美”,“醇美”不表现在“味”上,而是表现在“格”上。其“格在其中”、“直致所得,以格自奇”,说明“格”是他评诗最根本的着眼点。“格”是诗人的整个精神人格,有了“格”,不但作诗能兼备众味,甚至还能兼擅各种文体,故司空图论诗并不只偏于艺术韵味,恰恰相反,他主“格”而不主“味”,即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重视诗中所表现的精神人格,而反对片面追求某种韵味。关于“象外之象”,大致有三种理解。胡明在对“象”、“象外”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

3、发展演变做了较详细的考察之后认为,“司空图的试论受到皎然的直接启迪,他的‘象外之象’正是取象和取象下之意的高度统一”。黄保真认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前一个‘象’前一个‘景’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后一个‘象’后一个‘景’则说的是诗中的意象,即主客观统一成的‘艺术形象’”。张少康认为:“前一个象和景,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中的具体的有形的描写;后一个象和景,指的是由前一个象和景所暗示和象征出来的一个无形的虚幻的景象。也就是说,诗歌在描绘具体的情景之外,还要构成一个令人驰骋遐想、回味无穷的艺术意境”。此外还有将他们与佛禅思想道家思想相联系。特别提出罗宗强《从思维形式

4、看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个特点——对“象外之象”的一种考察》文章从思维形式的角度对“象外之象”作了独到而深入的考察。作为对照,文章首先考察指出:周秦、两汉诗赋、解诗中呈现的共同思维形式,是物象到义理抽绎到类比,它是由形象开始,进入概念和义理推导,是形象和逻辑的交错,就其思维的全过程说,主要是逻辑思维。对照来看,“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韵外之致’说的思维形式,是一种借助于情感和图像的思维。他的整个过程,是情绪记忆和图像记忆的唤起、选择、填充和类比联想,是情思和图像的连续呈现。无论是情绪还是图像,他们都是疑似的、具有模糊的性质,是对诗的一种整体的弹性把握”。这两种思维形式并存而

5、相互交错渗透,形成中国古代诗论思维形式的特点。此文角度新颖见解很是独到。有关二十四分品的研究有紧扣雄浑品作较深入探讨的如张国庆《司空图《诗品-雄浑》新探》,文章认为“雄浑”品之雄浑容空间的无限大(康德所谓“数学的崇高”)、力量的绝对大(康德所谓“力学的崇高”)和视觉上的朦胧模糊于一体,与西方之崇高颇为相似。此外还有张海明对“冲淡”的研究和其他一些论者的分品研究。如赵福坛在“我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研究的点滴心得”说的《诗品》的首品“雄浑”就是天的象征:那雄浑之气,浑然充沛,笼罩万物,那雄健之力,横贯太空,超乎象外,闲云在广漠的天海中流动,长风在空阔的太空劲吹。这不正是涵浑一体的宇宙空间的写

6、照么?《诗品》的第二品“冲谈”就是地的象征:在宇宙笼罩下的大地万物滋长,充满着太和之气,田野里的孤鹤,溪水边的修竹,温暖的春风,轻拂着人的衣襟,这不正是勃勃生机素以默处的大地么?其意义是象征天地,取义于《易经》。司空图论诗、论文,把天地人文视为一体,深深印上《易经》思想的烙印。这是非常明显的。不过仍有一半的品目尚未得到深入研究。美学思想研究方面:黄保真文把《诗品》看成司空图的诗歌哲学,他认为《诗品》的具体美学成就具体表现在:一,继承了道家、玄学家的美学思想,深刻地论述了诗歌艺术之美的本质和本原。他认为诗美同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一样,其本体、本质或者本原也是“道”(虚、无)。然而“道”无声、无象

7、,不能离开“有”――具体事物而独存。美本原于道,而又见之于物,带有“二元论”的倾向。二、深入论述了人的主观在创造诗美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诗品》反复申明、保持朴素本性是认识客观的本体美、并通过静观默察,把它成功地表现为诗美的主观条件。这种观点,就排除社会实践而言是完全错误的,就认识、总结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而言,又是深刻的。三是发展了“意象”说。四是对多种风格的形象描述,体现了三个主要的审美范畴,即素美、壮美、华美。周乔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