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346704
大小:61.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1-26
《晁补之辞赋学论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晁补之辞赋学论略【内容提要】晁补之是宋代第一位全面研究辞赋学和大规模辑录骚体作品的学者,著《重编楚辞》、《续楚辞》、《变离骚》三书。他的研究涉及楚辞篇次、屈子精神、文体辨析、本事考述等方面,首开宋代辞赋学风气,对朱熹、祝尧等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关键词】晁补之,辞赋学,朱熹,祝尧[1]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济州钜野人。他曾任神宗国史编修官,故称晁太史;慕陶渊明,晚年葺归来园,又号归来子。晁补之禀其家学,聪明强记,很小就显示出写作才能,得到王安石的称许。十七岁那年,他作《钱塘七述》拜谒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苏轼读了他的作品,就打消了写杭州风物的念头,感叹说:“吾可
2、以阁笔矣!”晁补之于元丰二年(1079)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为第一名。神宗阅其文曰:“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元祐中(1086-1093),晁补之自葺所作,名为《鸡肋》,取“裒而藏之”之意,但并未编定成集。直到绍兴七年(1137)年,其弟晁谦之才缀合他在元祐以后所作,编定为《济北晁先生鸡肋集》[1]七十卷。此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还著录有《晁无咎词》一卷[2]。晁补之的学问袭晁文元公一系,精术数,通佛、老:“既于书内外无所不观,下至于阴阳术数,皆研极其妙,其祸福往来先言之。……公少好读庄、老书,通其说,即自以为未至,学于佛,而求之其心泰然若有得也,及属纩,精爽不乱
3、。”[3]其治史之作有《左氏春秋杂论》一卷[4],其治《易》之作有《杜舆子师字说》,被苏东坡评为“富于言而妙于理者。”[5]他突出的学术成就体现在楚辞研究上。《宋史》本传称他“尤精《楚辞》,论集屈、宋以来赋咏为《变离骚》等三书。”一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有晁补之《重编楚辞》十六卷、《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尤袤《遂初堂书目》著《重定楚辞》、《续离骚》、《变骚》三书,不著卷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重定楚辞》十六卷,《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宋陈造认为三书可能作于晁补之学力既定之后。[6]诸书除《重
4、编楚辞》现存二、三卷之外,[7]其余早已亡佚。《济北晁先生鸡肋集》卷三十六载《离骚新序》(上、中、下)、《续楚辞序》、《变离骚序》(上、下),论其编撰之由甚详。朱熹《楚辞集注》、《楚辞后语》、《楚辞辩证》、祝尧《古赋辩体》[8]、《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9]、《増广离骚”一称来自晁补之,但又不能指明刘向所录《楚辞》与其他骚体之关系,故其《楚辞集注》篇目略显混乱。刘向为西汉人,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为刘向所经见而不入《楚辞》,朱氏擅自补入。更有甚者,朱氏以深切疾痛为标准,删东方朔《七谏》、王褒《九怀》、刘向《九叹》,使向辑《楚辞》面目有失,亦非谨慎之举。“深于经术”的晁补之
5、认为王逸是东汉人,刘向所录为西汉以前作品,为禀刘向旧录,《重编楚辞》不收《九思》,而将其编入《续离骚》中。显然,晁氏的做法比朱熹更为谨严。明人毛表曰:“其《九思》一篇,晁补之以为不类前人诸作,改入《续楚辞》,而紫阳并谓《七谏》、《九叹》、《九怀》、《九思》平缓而不深切,尽删去之,特增贾长沙二赋,则非复旧观矣。”[19]二 晁补之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肯定了屈原的人格。他没有象王逸、刘勰那样以文论人,纠缠于屈作与《诗》之间的寻章摘句式的比较,他认为“《诗》虽亡,至原而不亡”的原因就是“原爱君如此,是原有力于诗亡之后也”,“世是所以贤原者亦由其忠死,故其言至于今不废也。而后世奈何独窃取
6、其辞以自名不自知其志不类而无愧。”洪兴祖接着指出屈原:“忠臣之用心,自尽其爱君之诚耳,死生毁誉所不顾也。”(《楚辞总论》)朱熹作《楚辞集注》,就对以上观点大加阐发,说屈原一切不合中庸之道的言行“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楚辞集注·序》)。从晁补之的“爱君”说到朱熹的“忠君爱国”说,宋人终于完成了对屈原精神的重构,并使之成为宋代以来士大夫的精神品格之一。 不仅如此,晁太史还从学统上论证了屈原的历史地位。 并以时考之,知原虽不纯乎荀、孟,于其中间,非异端也。孟子与梁惠王、齐宣王、鲁平公同时,而司马迁《史记》表问:“何以利吾国”,盖梁惠王之三十五年也。是岁齐宣王之七年,楚威王之四
7、年,后七年而楚怀王始立,立三十年而原谏王无入秦,卒入秦死。襄王初年而迁原,原迁九年无几何死矣。推而上之,去梁惠王问利国与齐宣王七年时,盖四十七年矣。而鲁平公元年则楚怀王之十五年也,若孟子见平公在其初年,则至原迁之九年,盖二十四年矣。虽《史记》不言孟子见宣王之年,以其时考之,远者盖四十七年,近者二十四年,又其近者,同时也。孟子见梁惠王乃在楚威王时,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于是称“叟”,孟子已老矣。而原不及事威王,故孟子与原接而原后于孟子。又《史记》荀卿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襄王时,荀卿最为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