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253304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5
《解读跨文化交际中“面子”问题的奥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解读跨文化交际中“面子”问题的奥妙摘 要:全篇通过对中西“面子”的文化内涵、理论渊源及其理解差异的对比,结合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某些观点,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由于“面子”问题而产生误解的原因,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失败。关键词:面子 文化交际差异 克服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在现代生活中,许多外国人甚至中国人都会因为“面子”不成而导致交际失败。“面子”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我们到底该如何解读其中的奥妙,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呢?一、关于“面子”的研究中西方各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渊源。中国人的“面
2、子”源于中国历史悠久的“礼”。尽管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不同,他们都相互依存,只要不超过“礼”的界限就为适度,社会就能达到“和合”。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就明白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地位(此为“正名”),就知道该说什么、该怎么说,言语就顺达了(此为“言顺”)。否则,便是“名不正,言不顺”,就是“失礼”,就会“丢脸”,就是“大逆不道”。同时,中国又是一个以群体为主要取向的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人们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社会和群体的期望,维系社会关系至高无上。“谦虚”及与之相适应的“卑己尊人”的礼貌行为是人人所崇尚
3、的。顾曰国在《礼貌用语与文化》(1992)一文中总结出了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礼貌准则,主要有四方面的含义,即尊重他人、谦虚、热情、文雅得体。归结起来也可分为三项:贬己尊人,热情周到,言行得体。这些准则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共同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融洽着彼此之间的关系,使得社会呈现和合的景象。而这种景象,于全社会为“礼”,于个人则为“面子”。相对于国内,国外已经有了Leech的“礼貌原则”(thePolitenessPrinciple,简称PP)和“讽刺原则”(theIronyPrinciple,IP
4、)、Broplicature)等影响较大的理论。Leech是在提出两对称之为“自身”(self)和“他人”(other)、“惠”(benefit)和“损”(cost)的概念后,推出自己的礼貌准则的:1、策略准则和得体准则(Tactmaxim);2、宽厚准则(Generositymaxim);3、赞扬准则(Approbationmaxim);4、谦虚准则(Modestymaxim);5、赞同准则(Agreementmaxim);6、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这些准则的作用在于它们解释
5、了为什么有的话语比较礼貌、有的不那么礼貌。这六条礼貌准则又可归纳为三项:1、损惠准则(得体,宽宏);2、褒贬准则(赞誉,谦逊);3、求同准则(一致,同情)。它们传达的意义更为明确: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往往有意违背合作原则,而使话语变得委婉含蓄,以期达到减低贬损、增加褒惠,最终取得求大同的效果,以使正常交往顺利进行。Broan的定义基础上,根据Gof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个人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但BrownandLevinson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他们根
6、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不仅是在语用学领域面子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学跨文化交际的范畴中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Scollon&Scollon(1995)的理论:“面子是交际事件中交际参与者相互给予并相互协同的公共意象。”他们在面子的研究(或礼貌理论)中也包含两个矛盾对立的方面:“关联”和“独立”。在交际中,“关联”意味
7、着我们与其他交际参与者有所关联,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其侧重点是“一致性”,也就是交际参与者所具有的共性(这与BrownandLevinson的积极面子相似)。与此相对立的是,在交际中我们也需要维护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这就是Scollon&Scollon的“面子”的另一面“独立”。“独立”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至少不完全受其所属群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念所束缚,并且不受他人的强制。独立性体现了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的自我行动能力,也表示出对他人的自治权利、进行行动
8、或选择的自由所持的尊重,它所强调的是“尊重”。独立与BrownandLevinson的消极面子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二、中西方“面子”的差异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面子”的内涵与理论,从表面上看,中西两种礼貌面子之准则似乎无太大的差异,有些甚至非常相像,比如两种文化都强调得体、谦虚。但其本质而言,差别很大。中国文化中“面子”的隐含之意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在有“别”的基础上求“和”(“同”)。它所倡导的是:一个人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服从于自己所在的社团或社会,以达到同属、共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