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判意的法理探析

公众判意的法理探析

ID:26252797

大小:6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25

公众判意的法理探析_第1页
公众判意的法理探析_第2页
公众判意的法理探析_第3页
公众判意的法理探析_第4页
公众判意的法理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众判意的法理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公众判意的法理探析公众判意的法理探析 一、公众判意概述.L.  (一)公众判意的概念  公众判意是一个较新的社会现象,对其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其概念出发,先对其本质进行简要界定。公众判意是指社会公众对于司法个案处置的主流性、主导性意见。顾培东教授在许霆案之后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外延予以界定。此处的公众是指包括司法机构以外、与案件无直接关联、而以多种形式和渠道表达意见和意向的各种主体。而所谓判意则是指在公众对于案件的认识中居于主流、主导地位的意见和意向。  需要注意的是,公众判意与民意具有一定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将其与民意等同。民意所包含

2、的内容较多,不仅体现在司法领域,更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具有相应的诉求。可见,并不能将公众判意与民意等同,并将听取公众判意作为尊重和听取民意来认识。  (二)公众判意的特征  1.公众判意主体的自发性  通常情况下,法庭审判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大都是基于法律的规定与要求而组织到一起的。公众判意的主体则不同,它的主体并无特殊的身份,只是由于对特定案件的兴趣或持续关注而自发地发表自身意见,并最终汇集成公众的集体判意。在一般情况下,尽管对于不少个案的情节包含着传统媒体的渲染、诱导等暗示性的动员豍,甚至不排除部分特定身份的人(著名学者、知名人士、当事

3、者的亲属等)在一定范围内的号召与联络,但就总体而言,主体的这种参与仍然不失其主动性,不存在制度上或其他方面的外部强制。即便是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通过网络的形式参与,也不是基于组织化的要求,在心理动因方面与其他主动参与的网络公众并无实质性差异,只是特定的身份可能使其表达获得组织化的意义与效果。  2.所涉案件的特异性  并非所有的司法个案都能进入公众的视野或必然形成影响性的判决意向,能够引起网络公众积极参与的司法个案始终只是极少数,只有案件情节特异、案件当事人特异和案件当事人关系特异、案件的司法处置特异才会引发公众的关注和参与豎,形成

4、主流的、针锋相对的判决意向。总体上说,案件及其处置方式超越网络公众惯常生活经验与经历,背离网络公众的普遍性思维和观念,抑或不符合网络公众的一般性认知与理解,都是引发网络公众关注和参与的事实前提。从实践看,网络公众参与所涉及的案件往往以刑事案件居多。这主要是因为,刑事犯罪以及与之相伴的刑事惩罚对社会公众所遵守的生存及生活的理念冲击力、震撼力相对较大,并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善恶观直接相关,由此引起的刺激和反应也较为强烈。  3.公众判意与自我利益的相关性  虽然,公众判意的参与主体大都是自发自愿的,但他们对任何个案表达的意见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一桩司法案

5、件实际生活中之所以能够引起这么多民众的关注,往往与这类案件所涉及的利益阶层和参与者的自身现况直接相关。首先,社会公众在获取某个特殊案件的信息后,往往会产生一个以某一特定的道德标准而得出的价值判断,他会自然而然的区分出他的内心所确认的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不公平的评价标准,从而形成多元的判决意向。其次,一些群众会通过对案件当事人身份地位的识别和实际生活状况的评估,联想自己如果身处这样的境况可能会有的处置方法,往往也就是在这种角色的换位之下,人们很快会对案件当事人的做法表现出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而当人们基于利益和情感与案件当事人利益和情感的相悖,就会对当

6、事人的做法表现出极大地愤慨与仇视。在发表公众意见时,往往从自身经验出发,趋向于自身道德标准,期待得到利于自己的评判结果。如在许霆案中,取款机出错多支付钱的事情无异于天上掉馅饼,公众在评判时会考量假使遇到同样情况,自己的行为是否得益于评判结果。  当这种利己性评判结果同样有利于涉案一方当事人时,公众判意就表现为对该当事人的支持。群体在各自表达的判意中,出现倾向于案件当事人的判意时,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体现主体自身的某种利益欲求,至少反映着主体的某种社会愿望,或体现着主体所守持与崇奉的某种价值和理念。豏在许霆案中,一部分公众认为许霆无罪或应作减轻、

7、从轻处罚,一方面鉴于许霆打工仔身份,出于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同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其自身对银行业长期傲慢自大作风的不满,并设想自己面对诱惑时可能做出相同选择的考虑,最终使得这一部分公众作出了利于许霆的判意。在各自表达的判意中,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内含着主体自己的某种利益欲求,豐至少反映着主体的某种社会愿望,或体现着主体所秉持与崇奉的某种价值和理念。例如在药家鑫案件中,公众对于药家鑫撞人后杀人的举动其实并非产生巨大民愤的原因,因为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是较多的,之所以最后社会对其集体声讨与被害人律师大肆向外界宣传药家鑫的优越家庭条件有直接的关系,公众的

8、仇富心理将其与我爸是李刚事件的主角联系在了一起。在其背后不仅是公众对于杀人偿命的简单诉求,更是反映了长期以来普通民众与官二代、富二代之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