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在“独白式”教学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话型语文教学要想顺利实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教学双方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确立起对话意识,使对话成为自我建构的一种内在需要。对话型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对话的本质体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关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创作主体、文本与阅读主体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本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为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提出了可行性策略。 一、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中教的策略分析 1、开启兴趣之门
2、,撩拨对话激情。学好语文,兴趣是关键。有了浓郁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激发对话的欲望,撩拨对话的激情。语文对话教学极力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在于让语文回到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到生活。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使阅读活动迈入真实生活之门槛,成为学生自由、自觉的生活,这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他们的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对话意识。 2、设置恰当话题,促进学生发展。语文对话教学常围绕话题展开,话题的优劣
3、直接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影响对话活动能否广泛而深入的开展。话题的设计要做到:一是涵盖性。话题应少而精,由一两点散发出去涵盖全篇;注意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及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孔乙己》(初中语文第六册)一文,从“死”入题,溯本求源,认识孑L乙己自身的悲剧、社会制度的悲剧和人的悲剧,牵一发动全身。二是层次性。根据学生水平、能力的不同层次,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设计不同层次的话题。如学习《海燕》两篇(初中语文第六册),对优等生,可要求讨论哪一篇更好或你更喜欢哪一
4、篇文章,为什么?请从语言、意境、取材、表现手法等方面予以说明;对中等学生.可要求比较两文的异同;对学困生则要求讨论海燕在两文中各有什么表现,从中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借海燕分别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是跳跃性。话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但答案又决非现成,要经过多层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得出答案,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话题要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思考和对话中闪现出灵感的火花。如学习《荒岛余生》(初中语文第二册),可设置这样的话题:梳理鲁滨孙在荒岛的心理历程,并从中探究鲁滨孙精神世界,评价鲁滨孙精
5、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二、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中学的策略分析 1、想象阅读。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本是审美的客体,文本本身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这就召唤读者以“期待视野”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学生阅读的视野要打开,没有想象就无法实现,想象是沟通文本视野和解释者视野的桥梁。想象可以是从已知内容出发,向未知方面的延伸,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朱自清《春》(初中语文第一册)一文中描写桃树、杏树、梨树花盛开的句子,欣赏这些句子时,学生就可以从句中已有的视觉形象内容去进行想象,从
6、一幅春华秋实的丰收图中去体会春天的美好,去赞美和热爱春天。 2、评点批注。评点批注不仅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更是用精当文字进行创造性对话的过程。评点批注的内容自由,可以谈社会、谈性格、谈政治、谈道德,谈一切想谈能谈的东西——只要是从作品生发出来的话题。语文阅读教学意义上的评点批注类似于评点式的读书笔记,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个体经验去赏鉴、探究文字潜携暗系的各种“意义”并加以精到的文字表述。它不仅是评点者自身感受的外溢过程,而且是合作交流语言运用、字斟句酌地表情达意的言语实践过程,最能体现个
7、性和才情。比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初中语文第五册)这样的精典作品时,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评点批注式阅读:教师课前布置同学们在阅读《水浒》相关章节的基础上,合作探讨,用简略的文字尽可能多地在书上写下旁批夹注,点到为止。 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常见的内容一是人物形象的比较。鲁迅小说《故乡》(初中语文第五册)着重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而且是通过对比手法来刻画的。如果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前后变化进行比较,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二是写作特点的比较。对同体裁的作品,可以相互比较,如剧本必须有集中
8、、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对这番话如何理解,学生只要通过《白毛女》(节选)、威尼斯商人(节选)、打渔杀家(节选)(初中语文第六册)三个剧本进行欣赏比较,所得到的答案就具体深刻了。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两种不同语言风格的散文有了更深的认识。 语文阅读对话教学毕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它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现实性,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