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梅丸的临床运用谈中医的异病同治论文

从乌梅丸的临床运用谈中医的异病同治论文

ID:26002146

大小:5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4

从乌梅丸的临床运用谈中医的异病同治论文_第1页
从乌梅丸的临床运用谈中医的异病同治论文_第2页
从乌梅丸的临床运用谈中医的异病同治论文_第3页
从乌梅丸的临床运用谈中医的异病同治论文_第4页
从乌梅丸的临床运用谈中医的异病同治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乌梅丸的临床运用谈中医的异病同治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乌梅丸的临床运用谈中医的异病同治论文【摘要】乌梅丸源于《伤寒论》,全方酸、甘、苦、辛并列,寒热合用,扶正祛邪,刚柔相济,阴阳并调,是治疗蛔厥的经典方,后代认为它也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根据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原理..,除了胆道蛔虫症外,乌梅丸还被广泛运用于内、妇、儿、五官等各科病症,即凡是病位在厥阴经,病机上属于寒热错综,虚实夹杂的都可加减治疗。从乌梅汤的临床应用,再次验证了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特色。【关键词】乌梅丸蛔厥厥阴证辨证论治异病同治概述乌梅丸是《伤寒论》的经典方,出自“厥阴病脉证篇”。张仲景认为“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说明它主治病至厥阴,肝不疏泄,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的蛔厥证

2、。乌梅丸由乌梅、干姜、附子、黄连、黄柏、桂枝、当归、人参等组成,乌梅为方中主药,味极酸,《内经》曰:“木生酸,酸入肝。”柯韵伯曰“六经惟厥阴难治,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是治厥阴法也。”《名医方论》认为乌梅丸中君药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肝得所养,是固其本。肝欲散,细辛干姜辛以散之。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渍乌梅,同气相求。如此则方中酸、苦、辛合用,而蛔之习性得酸则静,得

3、辛则伏,得苦则下,临床上后人们效法经方,将乌梅丸改汤剂,重用乌梅并随证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症,收到满意效果。另外,仲景方后有“又主久利”的记载,柯韵伯指出“看厥阴诸证与本方相符,下之利不止,与又主久利句合,则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矣。”其后《医宗金鉴》、章虚谷等皆强调乌梅丸为厥阴正治之主方,1历代医家皆认为乌梅丸除了治疗蛔厥外,亦是厥阴病的主方。中医理论特色就是整体观和辩证观。整体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互相联系的,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邪客》亦曰:“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中医的辩证观是一个运动观、发展观

4、。它注重疾病的联系性、发展性和阶段性,强调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根本矛盾,即“治病必求于本”。中医认为,疾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条件是复杂多样的,即使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地区、季节,人的生活环境、职业、体质等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出现的证不同,其治法也不一样,这叫“同病异治”。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就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这叫“异病同治”。从中可以看出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重于“病”的异同,而是着重于病机的区别,一种病,出现不同的病机可以用不同的治法,不同的病种,只要出现相同的病机,就可以采用基本相同的治法,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是

5、中医治病的一大特色,临床上很多病证都有验证,如逍遥散、归脾丸的运用,本文仅就乌梅丸的运用展开论述。乌梅丸重用乌梅既能滋肝,又能泄肝,集酸、苦、辛、甘于一身,寒热并用,具有温上清下,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之功能,酸与甘合则滋阴,酸与苦合则泄热,是乌梅配伍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辛与甘合能够温阳,辛与苦合,又能通降,所以用于厥阴病阴阳两伤,木火内炽,最为允当。临床验证(一)胆道蛔虫症蛔厥是《伤寒论》中提到的乌梅丸的主证,蛔厥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胆道蛔虫症,临床上以上腹部钻顶样剧烈疼痛,阵发性加剧,呕吐、甚至吐出蛔虫,或伴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体征:上腹部压痛,但不及患者的主观症状严重,两者不成正比,大便检查

6、蛔虫卵阳性。临床上我们运用乌梅丸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症,一般在原方基础上去黄柏、加吴茱萸、川楝子、大腹皮、槟榔、使君子等等。共收集病例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在14-20岁9例,21-40岁2例,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10例,好转(临床症状缓解,但半年内又有复发)1例。服药均在3-6剂。有效率达到100%,治愈率达到90%。2典型病例举例:庞XX,10岁,上腹部钻顶样疼痛1天,阵发性加重,难以忍受,痛时屈膝抱腹,甚至在床上打滚,伴呕吐3次,腹平软,上腹部压痛,墨氏征(+),肝脾肋下未及,四肢不温,面色黄青,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而数,有进食生冷不洁瓜果之病史。血常规检查:

7、WBC5×109/L,N0.72,L0.28,大便常规检查:蛔虫卵阳性。诊断:蛔厥(中医),胆道蛔虫症(西医)。辩证属脏热肠寒、寒热错杂、蛔虫上扰胆腑。治法:温脏安蛔,驱虫止痛。方药:乌梅丸加减。乌梅15g,黄连、细辛各4g,干姜、花椒、吴萸、熟附子各6g,当归、党参、槟榔、使君子、大腹皮各10g。四剂。煎服法:水煎服,每剂煎二次,为防呕吐,每次少量频服,日二剂。痛止后日进一剂。服药后痛止神安,恢复食欲,嘱进清淡饮食,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