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沉没的锚链——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近代化之比较- 华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沉没的锚链——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近代化之比较高相国(华中师范大学历史96级本科生)(本文发表于《军事历史》1999年第一期并获第一届“史学新秀”三等奖)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下被迫敞开已尘封了数百年的国门;在蒙受了签署不平等条约的耻辱后,他们终于直观而又痛苦地认识了近代海军这个新型战争机器的威力。于是,在华夏民族和大和民族世代生息的土地上,不约而同地升腾起一个“战舰拜物教”,两支中世纪海军开始向近代海军迈进。但是,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两国海军的近代化进程不可能一致,并由此而产生了双方之间的差异及优劣势的转换
2、。比较分析这种差异及优劣势的转换过程,将有助于理解1894年两国海军的命运。那一年,中国海军以劣势的装备,落后的战术打了一场耻辱的战争,并由此走向衰弱。而日本海军则由这场胜利走向了挑战世界霸权的漫长征途。当然,近代化作为一个过程,1894年不是它的终点。但另一个显然的事实是,1894年后,两国海军的比较已不再有意义,因为一方太强,而另一方太弱了。一、海军舰船建设的比较近代战舰是近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物,而中日两国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当两国作出建设一支近代海军的决定时,国内近代产业机制都还没有建立。为此,两国都不约而同地正确地选择了先买后造、买造结合的舰
3、船建设方向。在购舰方面,日本的起步略早于中国。1853年10月,当时的幕府就已向荷兰订购了两艘军舰;1855年,荷兰还向日本赠送了“森宾”号汽船,此舰后成为日本近代海军第一舰。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购舰计划实施较晚,且一开始就严重受挫。清政府直到1862年才委托英国人李泰国办理向英国购舰事宜。由于李泰国暗中与英国政府勾结,妄图让英国人阿思本控制这支本已属于中国的舰队,结果造成了所谓的“阿思本舰队”事件,已驶回中国的8艘军舰又被退回。整个事件清政府共用去70万两白银,但却未得到一艘外国军舰。此事极大地挫伤了清政府的积极性,使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停止了向外
4、购舰。在自制舰船上,中日两国几乎是同步进行的。1861年,曾国藩建立了安庆军械所,幕府则建立了长崎造船所,这两个厂分别造出了本国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1865年,李鸿章办起了江南制造局,日本则开设了横滨制铁所。这些工厂初步奠定了两国舰船建设的物质力量与技术基础。但随后两国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由于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以及洋务运动的兴起,为海军建设提供了相对有利的社会环境。清政府先后设立了福建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兵工厂,尤其是1867年建成的福建船政局,后来成为近代中国的造船中心。至1874年,中国的船厂已建造了21艘军舰,其中有2艘的排水量达2
5、800吨。而日本此时却陷入动乱时期,政局不稳,人心不安,经济遭到破坏,海军缺乏有利的建设环境。因此,尽管日本在1870年曾制定了一个建造200艘军舰的庞大计划,但直至1876年,日本国内并没有造出一艘军舰,而只是购买了7艘外国军舰。这除了财政困难外,应还有技术上的难题。因为日本于1871年建立了横须贺造船厂,此后日本海军的主要军舰皆产于此。但即便如此,该厂1876年生产的首制舰“清辉”号的整体技术水平还不如1869年福建船政局的首制舰“万年清”号。两者航速都在9节左右,但后者排水量达1370吨,而前者仅890吨。从上可知,在1874年即日军侵台事
6、件发生以前,中国海军的舰船建设领先于日本。中国虽然没有购到外国军舰,但中国的造船水平领先日本,而且中国的自造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超过了日本购买的军舰。此时的优势在中国,因此,日军在侵入台湾以后,很快又被迫退回。这刺激日本把它的第一假想敌从俄国变为中国,并喊出“强兵为富国之本,而不是富国为强兵之本”的口号,疯狂追赶中国海军。1875年,日本提高起点,向英国订购了一艘3000吨级的铁甲舰,2艘2000吨级的巡洋舰。这些新型军舰的技战术水平是当时中国的造船水平所不能及的,严重地威胁着清政府的海防。1875年,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在奏折中称
7、:“目前所难缓者,惟防日本为尤亟。”为了应付威胁,清政府被迫再次向外购舰。此外,自制军舰造价过高,也迫使清政府再次把眼光投向国外。1876年,李鸿章在奏折中曾称:“是以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今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此后,清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购舰。至1888年,中国一共从英德两国购回了2艘7000吨级的铁甲舰、5艘2000吨级的巡洋舰及2艘1000吨级的巡洋舰、11艘炮艇、22艘鱼雷艇以及数十艘辅助舰。其中两艘铁甲舰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战舰,其单舰作战能力当时在远东是无敌的。中国重又夺回了优势,然而这种优势没有维持多久。因为日本
8、很快也向法国订购了3艘4000吨级的“三景舰”(最后一艘“桥立”号由日本造船厂制造)专门用来对抗清政府的铁甲舰。这些后购战舰的技战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