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20940

申论热点20940

ID:25849527

大小:149.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11-23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申论热点20940_第1页
申论热点20940_第2页
申论热点20940_第3页
申论热点20940_第4页
申论热点20940_第5页
资源描述:

《申论热点2094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打破教师终身制  【背景链接】  近日,上海、北京均传出消息称中小学教师资格终身制将打破,教师每5年将认证注册一次。如果考核不合格,将退出教师岗位。从2012年起,上海中小学教师只有连续注册五次,即任职25年以上,才可免注册。据悉,甘肃、广西等地也将有类似的动作。  【全国公务员考试网参考解析】  《打破教师之歌终身制的喜与忧》:教育是立国之本。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必须与时代同步。一方面,应与其他群体打破终身制同步。目前,领导职务、医师资格已没有终身制,教师资格终身制也应该被打破。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等也要跟上时代不断更新,教师资格定期考核、注册就能推动教师进步。  显然,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并不难,即修订《教师资格条例》即可。难的是五年一次的教师资格考核如何设计,考核内容是什么,考核标准如何制订,谁来当“主考官”,这些问题都值得讨论。  《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的喜与忧》:常言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行业只有不断更新,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打破教师终身制,实行教师资格定期认证,既能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更好地教书育人,也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整体素质。不过,凡事知易行难,建立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制度,必须扎扎实实过好三关。  一是过好利益关,跳出认证经济。当下社会“认证热”的背后,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因此,教师资格定期认证要经得起利益诱惑,采取低收费甚至零收费,切实维护教师利益和确保认证初衷。  二是过好实践关,避免两个极端。根据以往类似资格认证来看,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如果把关不严,你好我好大家好,从而沦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如果程序失当,考核“论文化”、“成果化”,又会助长功利主义,喧宾夺主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必须在政策设计环节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科学制定量化标准,强化制度的操作性和执行力。  三是过好民意关,确保客观公正。根据现行《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认定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负责,而作为教育行业的直接受益人,广大学生和家长却被置于制度之外。学生和家长的缺位,将使得认证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建立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制度,应该让广大学生和家长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好事办好了才叫好事,如若办砸了,“五年一认证”就可能会衍化为变相折腾教师,势必损害他们的积极性,祸及教育事业的未来。据9月10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份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报告显示,大城市近八成的小学教师岗位由女性把持着,中小学男教师已如大熊猫般稀缺。尽管比例失衡的现象由来已久,但值得警惕的是,阴盛阳衰呈现加剧态势,越来越多的男教师选择“逃离”学校,而收入、社会认同度低,以及教育环境僵化都是诱因。本来情况就不妙,如果再在制度层面加以折腾,自会引发更多教师的不满,那点数量可怜的男教师可能进一步流失,对中小学教育造成深刻隐忧。  定期认证注册说到底是一种威慑,属于“惩” 的范畴,而一项制度的有效运行显然离不开权责对等、奖惩结合的整体氛围。片面强调惩处的威慑力并不能解决问题,反之同样如此。因而,在对教师行业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同时,莫忘了提高教师的待遇与社会地位。据说,在号称“教育全球第一”的芬兰,教师的社会地位堪比中国的高级官员,优厚的待遇促使精英人才跻身校园,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有人说,现在中国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已经不差了,可那是纵向比较,横向呢?何况,关爱教师就是关爱我们的下一代,还有什么比这个理由更重要?  《取消教师终身制有“单兵突进”之弊》:既然打破教师终身制的政策已经推出,讨论其利弊就应该放至桌面。设置教师行业的退出机制,对于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必定是有益处的。但问题在于,目前状况下,如果教师在业务、品德上出现大的问题,难道没有一种淘汰机制吗?实际情况是有的,这就使得数年一次的注册考核更加强化了教育部门的行政权力。多一项考察审批的权力,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恐怕反受其影响。而更应该看到的是,如果此项权力无法被有效规范,反而可能成为个别权力持有者排除异己、寻租贪污的利器。  相对于强化行政考核的权力,对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其倒逼机制更应该纳入社会家长的意见。通过搭建一个圆桌,以保障孩子的健康学习和成长为最终目的,邀请老师、学生、家长和教育部门各方坐下来谈一谈,最终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优裕和谐的大环境。事实上,类似的举动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学校出现。因此,对于打破教师终身制的改革,其核心的一点便在于要确保注册考核的权力应该被规范,最好被纳入到圆桌会议的框架下去执行。医德医风建设  【热点事件】  在武汉打工的青年小曾,因为一时凑不够钱付1830元的医药费,让医生把自己已经打好石膏缝了针的右手,当场又拆线了,此事引起强烈反响。涉事医院调查后决定,对当事医生作出停止职业资格,离开临床岗位,深刻检查,并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  【核心问题】医生医德医风建设  【背景链接】  近年来,一些医院见死不救、见伤不治的情形时有出现,而医院拒绝施救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因为患者无力承担医药费用。担心提供医疗服务之后不能“回本”,这种利字当头、不管不顾的态度,显露出部分医务人员对待患者的冷漠。缝针、拆线,两次手术的实施表明,有些医务人员并不在意医疗资源的浪费,而更在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是否兑现。由此来看,医院光顾着赚钱,凡事以金钱收益为衡量标准。  【影响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医患关系的和谐构建。目前医德医风建设虽然普遍展开,但尚存在措施落实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健全、对医院环境不重视等问题。因此,医院只有全面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切实有效地落实规章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素质教育,建立严格的医院管理体系,完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医院环境,才能促进医德医风建设,促使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原因分析】  造成医生医德医风败坏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是医疗改革利益化的趋势。全国性的医疗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之中,,如何扭转医院的“金钱眼”和医生的“功利病”,是改革的重点所在。摆脱医院完全市场化、功利化,向公益化、社会化、福利化转身。  第二是以药养医的弊端。我国医院长期以来的经营模式,以药养医的结构非常普遍。在经济利益至上的环境中,无止境地追逐暴利。  第三是个别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医院目前对医生职业道德建设重视程度不高,造成了部分医生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也进一步加重加深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情况,这样对医德医风的建设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这三点,从现实背景、发展的趋势和个人利益三个方面直接影响着医患关系紧张,应该加大医院投入、加强机构管理、完善居民保障,医生的血管里不能没有“道德的血液”,医院也不能失去“治病救人”的底线。  【解决对策】  古人云“医无德者,不堪为医”,医德医风是医院立院之本,信誉之根。医疗卫生战线上的医德医风建设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医疗战线系统医德医风好与坏,是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深入分析医德医风现状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坚持纠建并举,标本兼治,努力探索医德医风教育新途径,以提高优质服务为保障,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无疑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积极探索医德医风教育新途径,努力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  一是坚持教育的整体性。要强化教育,认真宣传贯彻《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医德医风教育和法制纪律教育,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坚持教育的实践性。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充分发挥卫生系统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坚持教育的层次性。侧重效益观和宗旨观相统一的教育,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医院建设起到桥梁的作用。  (二)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化优质服务  一是加强医疗服务质量建设。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保证,医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才会更深入地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精益求精,更好地解除病人痛苦。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医德医风建设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上要正确认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三是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医德医风管理。建立健全监督组织。把医德医风建设纳入医院整体建设之中,纳入医院的管理范畴。  (三)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提高医风医德建设的整体水平  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摆在医院建设的重要位置上,以更广阔的视野来正确看待当前医德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客观分析产生医德问题的原因,积极探讨新形势下加强医德建设的新思路、新对策。  (四)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促进医风医德建设的根本好转   一是大力加强医德医风的制度建设。良好的医风医德能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使广大医务工作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干部纪律严明加码  【背景链接】  2014年1月2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严明组织纪律,严格选人用人监督,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保证《干部任用条例》严格执行。此事在社会上引起热议。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然选人用人,须制度先行。世易则时移,时移则备变。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干部队伍状况的变化,12年前中央颁布的《干部任用条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要求。修订后的《干部任用条例》面世,为干部人事工作提供了新的“大纲”和“宝典”,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思路,为打造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了基本遵循,概括起来,新《条例》突显了“四个新”。  一是“好干部”的新标准。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用20字画出了好干部的标准像,新《条例》贯彻了这一用人导向,把“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重要思想鲜明地体现出来,在“总则”中开宗明义地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符合“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要求,并在基本条件和基本资格等具体条款中,进行了详尽阐述或体现。  二是“以德为先”的新原则。士有百行,以德为先。孔子说:“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官德关系到民心所向。新《条例》增加了“以德为先”的新原则,突出了“德”在选拔任用中的前提导向作用。在以往“德才兼备”的原则中,我们更多时候只关注了干部的工作能力,给部分“有才无德”之人以可趁之机,不仅祸害一方,同时更让党和政府的形象打了折扣。只有具备优秀品德的干部,才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时时彰显出为官的责任,才能够将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三是多种情形的“新禁列”。新《条例》在“考察”部分明确规定“群众公认度不高”等6种情形者,不得列为考察对象,特别是将“有跑官、拉票行为的”干部以及“裸官”等排除在领导干部拟任人选之外,措施切中要害,程序化繁为简。同时,对于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因问题被免职的官员作出了明确的使用规定。  四是深化改革的新机制。新《条例》在党管干部的基础上,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结合起来,体现了“四个不唯”,即不唯票、不唯分、不唯年龄、不唯GDP,突出了“四个作用”,即党委、分管领导、组织部门和群众评价,对有关制度机制做了进一步改进完善,着眼于从整体上实现有效管用、简便易行,优化程序、删繁就简,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一招”。  [意义]   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越要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骨干。而选拔大批党和人民需要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正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我们党选贤任能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和重要。  [措施]  对此,专家建议:  一方面,严格选人用人监督,必须督促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近年来,有的地方和单位用人问题时有发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有规不依、有纪不执,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导致“破窗效应”。加强选人用人监督,要以《干部任用条例》为重要依据,督促严格按制度规定选人用人。要通过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把严格的监督措施嵌入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等关键环节,做到同步监督、环环把关。对应该事前报告的用人事项,要及时如实报告、严格审核,防止破格“出格”等违规问题。要强化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就及时纠正。要畅通群众举报和监督渠道,真正把选人用人监督网织得更密、扎得更紧。  另一方面,严格选人用人监督,必须做到有违必查、有责必问。用人是一种权力,权力的本质是责任。有权必有责,失责要追责。不管是谁,只要触碰了组织人事纪律的红线,都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决不放过、决不姑息。用人上不正之风危害甚烈、干部群众深恶痛绝。对跑官要官、拉票贿选、买官卖官、违规用人、说情打招呼等突出问题,必须按照“五个一律”要求严查不贷,让搞不正之风的人不仅捞不到好处,而且受到严厉惩处。要实行违规用人倒查,不仅查处当事人,而且追究责任人。通过查处问责,使组织人事纪律成为“真老虎”、带上“高压电”。管好"权""利"之手  【背景链接】  来历不明的“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进行所谓评奖,一时应者云集。原卫生部、药监局的专家、官员站台,“全国十大百姓满意放心医院”“十大百姓用药放心药企”“百姓放心示范药店”等金字奖牌各有归属,却不过是一场明码标价的荣誉大贩售,花上两三万元就可以领个奖回去“糊弄百姓”或者作为系统内部评先进的依据。近日,媒体曝光的“中国医院管理学术年会暨颁奖典礼”,揭露出评奖背后的利益链条。  【标准表述】  以奖牟利、拿钱买奖的事儿不时发生,骗局的导演们往往毫不避讳地直奔主题:想要获奖先给钱,钱越多奖项就越重,还可享受“私人订制”的优待。而吊诡之处在于,这样的骗局中,似乎没有输家。主办方直接牟取利益,买奖者也不虚此行,甚至可以把奖牌倒手转卖;而受邀的相关专家亲临现场、与获奖者合影留念,同样能博取不菲好处。  没有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被瓜分的各种利益,最终来自对患者的薅羊毛。不明就里的患者,不知道“百姓满意放心医院”“文明服务示范医院” 等奖牌可以花钱买到,于是信以为真,在晕圈效应下放松了对过度医疗、天价诊费的警惕,甘心掏钱求医。可以说,这样的颁奖典礼,目标受众是花钱买奖者,但最终的埋单者和受害者,却是市场、是患者。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总目标,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重要内容。而这场看起来老套的骗局中,正呈现出三个社会治理的关键词--信息、监管和权力。  普通患者可能不知道,对于各类评比表彰活动,政府一直在进行清理,去年国务院就取消了76项。他们同样不知道的是,那些悬挂在医院门口的奖牌,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哪一个是花钱购得。要减少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只有增加所有评奖和评奖主办机构的透明度,晒出相关机构的信息,并将这一规则公之于天下。久而久之,公众自可增强对各种“山寨荣誉”的分辨力。  评奖是否合法合规,主办者是否具有相关资质,都有清理的依据和明确的规定,理应严厉打击。虽然搞评比卖奖往往是一锤子买卖,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给监管和治理增加了不小难度。但是其结果--那些挂在院门口、打在广告中、印在册子上的各种“荣誉”,不是昭然若揭吗?若要遏制这样的冒牌奖项欺世、虚假宣传横行,该清理的,恐怕还有背后的监管漏洞甚至是利益纠结。  在这次荒谬的评奖活动中,拿了好处费出场的“重量级人物”,无疑是连结起主办方和买奖方的一颗重要纽扣。对这些曾在相关主管部门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名誉领导”,买方卖方看重的都是其权威--或是政府关系、或是业界名声。即便是一张合影,也似乎产生了“有背景”“被认可”的言外之意。不管是被蒙蔽了还是被俘虏了,这些领导和专家都涉嫌滥用职位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力,应该受到原所在单位和法律的约束乃至警诫。  不仅是评奖,不仅是医疗卫生领域,社会治理中的很多问题,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环境污染、贪污腐败,都与信息不对称、监管不给力、权力不自爱直接相关。而公开信息、强化监管、束缚权力,则是针对这类问题的合理路径选择。正如患者是这场卖奖骗局中“不在场的上当者”,治理中的种种问题,承担其后果的往往是社会和公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民生所系,更是执政之基。互联网思维  【背景链接】  “扯下了进口汽车暴利最后一块遮羞布”、“有望颠覆进口车定价体系”……  春节前,特斯拉ModelS85千瓦时车型国内发售,73.4万元的价格远低于业内预期,获得如潮好评。特斯拉公布的进口车定价公式--(美国裸车价格81070美元+运输与装卸费用3600美元+关税和其它税19000美元+增值税17700美元)×6.05元/美元=73.40万元,更是挑战了汽车行业的“中国惯例”。  【标准表述】  鉴于进口纯电动车不需缴纳消费税,特斯拉定价公式对传统汽车并不完全适用,其对进口车定价体系的颠覆作用也没有那么立竿见影,但是,特斯拉定价策略前所未有的透明度,以及对待全球客户高度一致的平等性,与其经营理念、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领域的诸多创新一样,演绎了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行业的精彩一例。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开放、平等、互动、合作”“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思维”“互联网思维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互联网思维强调数据驱动运营”“互联网思维下产品和服务是有机的生命体”“ 互联网思维推崇服务即营销”“互联网思维允许产品敏捷开发、快速迭代”“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去中介、去中心”“互联网思维下的企业流行扁平化、轻资产”……  站在不同角度,从战略、战术层面以及价值观、组织模式、经营理念等不同纬度,一百个人心中恐怕有一百种互联网思维。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相对于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为特征的工业化思维而言,互联网思维将通过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的审视和重构,带领人类进入一个以开放平等为特征的信息化革命的全新时代。  所有的一切,均发生在过去的两三年间;所有的一切,均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许多人也许没有意识到,当一部智能手机让你的在线时间从过去的一天几个小时扩展至18个小时甚至更多,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带来的海量精准资讯,已经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消费者与产品、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此外,web2.0时代的交互特性,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媒体垄断,更让消费者成为信息和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进而催生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权力的转变。而伴随着消费者主权时代的到来,用户至上理念第一次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为之,开放、平等、透明、免费、极致用户体验等消费者很难实现的“梦想”,终成现实。  那么,互联网思维又将改变和颠覆什么呢?如同特斯拉对汽车的重新定义,余额宝、微信支付对传统金融业的改变一样,互联网思维也许并没有颠覆人类商业的基本逻辑,但它让许多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更将改变甚至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O2O(从线上到线下)模式的发展演化、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商业形态的去中介化、去中心化将成为大势所趋,传统零售企业将被迫触网,并加速向全渠道战略转型。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工具,传统的产业链将实现重构,无论产品定义、研发、生产、营销还是服务,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而为适应这种变化,以结构扁平化、轻资产、高效率为代表的企业管理新模式,也将应运而生。  正如上海丰实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任剑琼解读的那样,伴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普及,那些靠中间环节获取利润空间的企业形态将消失;那些靠长尾、闭环效应实现壁垒或垄断的行业将被颠覆;那些强制性中心制的生产与制造方式将被取代;那些通过信息不对称和特殊渠道建立的差异化优势将会消融……取而代之的,是小米的产品理念和去中心化营销、苹果的审美与极致用户体验、安卓的开放,以及特斯拉重新定义汽车产业之决绝。  面对这个急速变化的年代,你准备好了吗?整治电视购物  【背景链接】  在1992年广东省的珠江频道播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购物节目,1996年大陆第一个专业的购物频道北京BTV开播,电视购物在中国已经有22年的历史了。  一段时间以来,电视购物这种“舶来品”在中国荧屏上火得有些过分,是电视台“致富”无法忽视的“一桶金”。第一个拿到广电总局牌照的湖南卫视快乐购物频道,据说一出手便发了财,当年收益就达4.6亿元人民币。此后,各大电视台均纷纷下海捞金,连央视也概莫能外。   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2)》显示,2012年中国媒体购物交易规模已达到13205亿元,同比增长64.7%,其中电视购物400亿元左右,已占到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  但与此同时,由于虚假宣传引发的消费投诉,也从来居高不下。对此,广电总局的监管力度一再加大,从将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产品贴上“黑五类”草标直接予以封杀,到出台《关于加强电视购物短片广告和居家购物节目管理的通知》。  直至2013年12月联合七部门发布《关于开展电视购物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并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卫视频道播出电视购物短片广告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卫视频道播出电视购物短片广告的时间和次数做出具体规定。  【标准表述】  [存在问题]  当前的电视购物存在四大明显“顽疾”:  一是效果被夸大而质量不过关。女性减肥、丰胸、美白产品是电视购物中的热销系列。电视广告相较于纸媒广告、电商广告都更具直观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经常会看到电视购物中请来的模特在使用产品前后“反差巨大”。一些电视购物中常常配有强调效果的具体数字,往往能很快打动消费者,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被说得很神奇的产品其实质量不过关,不但达不到承诺效果,还出现身体不适、脸部过敏等不良反应。  二是价格不透明。经常可以看到的是,原价几千块的一条金项链或智能手机在“跳楼降价”后变成了几百元,价格的不透明以及降价的肆意让一些消费者遭遇了“电脑变板砖”“手机变玩具”的尴尬。如被媒体曝光过的某香烟过滤嘴,该产品声称采用名贵中药,实际上就是茶叶末。这样的产品也许上门推销你永远不会去买,但经过电视荧屏的“粉饰”,20元成本的产品卖出了上千元的价格,且销量很好。  三是消费风险大。不少产品打出了“七天包换”“不满意不付钱”的退货承诺。但之后一旦商品出现了问题,消费者往往很难找到有效途径向商家索赔或要求退货,这也使电视购物风险增大。  四是售后投诉机制不健全。“用完发现不好,希望退款,客服就开始推脱;打电话投诉也无法及时得到解决,最后只好哑巴吃黄连。”作为消费者,很多人对售后投诉几乎不抱希望。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厂家经常设置各种各样的退换障碍或不理不睬,甚至无法联系。接受消费者投诉的消协因为无执法权又地位尴尬,仅仅靠行业自律、靠消费者自己擦亮双眼,根本无法根治电视购物乱象。  [措施]  一是禁止电视叫卖关键还在于强化落实。新出台的《电视购物诚信服务体系评价指南》,涉及面广,比如要求企业建立产品质量管理、退换货体系,商品介绍人应用普通话和主持人持上岗证等,而禁用“叫卖式”推销则是细节化的生动体现。有了行业标准和行为指南,关键还在于强化落实。一方面应完善和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等机构,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电视购物的行政监督和管理,尽快将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二是铲除电视购物毒瘤,必先斩断利益链。、七部门联手整治电视购物广告,要求电视媒体在发布电视购物广告前,依法查验有关证明文件,核实广告内容。此举有利于从源头上明晰责任,减少虚假购物广告的出现。但是,真正要净化电视购物的消费环境,还需要更多的协调合作和更清晰的追责机制。建立健全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入保证金、第三方支付等机制,多方维护消费者权益。  三是行业自律仍是治理乱象“上上策”。整治只是一种治理手段,如何通过整治发现问题、健全机制、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才是应该真正思考并为之付诸行动的关键。此种“运动战式”的执法终究治标不治本。明确企业进入标准,建立监管长效机制,促进行业自律发展,方是治理电视购物乱象的上上之策。官员诚信非私人领域  政令不通、作风不正、工作不力、形象不佳、纪律不严等都会被记入诚信服务档案,并作永久性的记录,个别失信行为情节严重的,将给予处罚。上海市金山区3000名公务员在本市率先进行了诚信考核。  诚如新闻所言,将诚信纳入公务员考评体系的意义非常重大,对公务员原来单纯的一年一次的述职考核也是一种突破,这种做法对于促使公务员杜绝失信行为、恪尽职守的作用也是明显的。但是如果仅仅把公务员的诚信考核仅仅与晋升、奖金等方面挂钩,在笔者看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公务员诚信的社会意义。事实上,公务员诚信不是公务员个体的私事,它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关系到诚信政府的塑造和政府的公信力。简单地说,只要一个公民成为了公务员,诚信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私人领域”的事情。公务员诚信,是公众对国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及其能力的信任,是公务员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公务员的诚信道德在社会诚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公务员行政道德的核心、治国安邦的根本。这是由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质和政府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  公务员是政府人员构成中的主体,他们的诚信程度如何,无可厚非地对政府信用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因为其言谈举止,代表政府信用的形象,更因为他们所做出的决策,对一个地区、部门、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公务员的诚信行为对全社会成员起着表率作用,是最高层次的典型示范。公务员以诚信待民,就能凝聚民心,增强民众的认同感,赢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就能使公众从公务员真诚的为人民谋利益的行为中受到感召,并自觉效法,从而形成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否则,就能造成整个社会诚信的缺失。  我们一直在倡导建立诚信社会,而社会诚信首先就是政府诚信,诚信政府是社会诚信的定心盘。并且政府诚信是各种社会规范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政府诚信与否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自身的经济信用和伦理信用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政治信用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形象和该国公民和企业所受到的信用评价。一个政府没有诚信的国家,人们对于其公民诚信和企业诚信也会抱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现实中,政府不仅是诚信的实践者,还是一个榜样者,榜样者的诚信问题也就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自身问题,而关系到整个社会诚信风气的养成和诚信道德的路标指向问题。公务员作为政府人员构成的主体,如果没有了诚信,损害的绝不是公务员个体的利益,将是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公务员诚信问题直接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也更为公众所重视。因为公务员诚信是政府诚信的条件。但在现实中,有不少公务员诚信缺失,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不守承诺,违法行政,失信于民,急功近利,捞取“政绩”,在数字上动脑筋、做游戏,在材料上做文章,欺上瞒下,编造虚假政绩等。因此,我们在对上海公务员诚信考核喊好的同时,更要从社会诚信、政府诚信的高度来认识公务员诚信问题,不能把公务员诚信仅仅局限于公务员本身。 大时代要有大担当  对中国来说,2014年是最具希望之年,也是最具挑战之年。国际上,关于中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甚至可能崩溃的预言甚嚣尘上,盼着中国蜕变、走向混乱的别有用心者也不在少数。国内舆论场上,有真心希望国家走向繁荣进步的,也有为反对而反对、不管做什么都说不行、不管怎么做都喊不对的。这一切,都发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刻。  简单事实与复杂思绪之间的巨大反差,优裕生活与激烈话语之间的强力冲撞,似乎就像火车头行驶越快轰鸣声越大一样,以一种另类方式,印证着中华民族的复兴。越有批评,越易清醒;越是诋毁,越能坚定。因为有个基本的事实摆在那里: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民族复兴这一伟大目标。  近代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苦难、挫折、失败。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是多少代中国人藏于内心深处的梦想!今天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斗争,怎能获得一系列惊天动地的胜利?30余年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告别颓丧萎靡,实现了民族的精神洗礼。“社会主义不能消灭贫困,只能使贫困普遍化”这一西方论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前黯然失色。这样的时代,对经历过近代百年沉沦的炎黄子孙来说,是名符其实的大时代。  大时代中有些牢骚,不足惧;大时代中的大担当,尤可贵。今天,我们拥有前辈从未拥有过的巨额物质财富,面临前辈从未遇到过的复杂问题。高速发展带来的城乡、地区失衡问题,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的社会公平问题,脱离群众的官僚特权问题,侵蚀执政基础的****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的发展到了攻坚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好干的、代价小的、得罪人少的、见效快的,基本都做完了,剩下的几乎都是难干的、得罪人多的、见效慢的。今天,需要一批不以眼前利益和任内利益为最高追求,而以追求长远利益为己任、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上世纪30年代,面对国内经济凋敝、政治混乱、日本侵略者步步蚕食的黑暗困境,地质学家丁文江说了一句极富内涵的话:“只要少数之中的少数,优秀里面的优秀,不肯坐以待毙,这个民族就总有希望。”今天,我们早已脱离了当年那种艰难困境,但在大变革、大转折时期,拥有一批勇于担当、披坚执锐的领导者,依然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之时,带领广大群众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新路的基本依托。  大时代有大挑战,更有大机遇,大时代要呼唤大担当。担当本身,即是对共产党人执政能力的大考验,不是概念的相互证明和反复演绎,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在不怕碰得头破血流的实践中切实向前推进。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并非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艰难的担当,担当的伟岸,体现于马克思的话语之中,体现于中国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之中。  现实已经展示,生活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多么有幸;历史必将证明,担当于这样一个走向复兴的关键时刻,多么有幸。让生态损害者“无路可逃”  只有相关主体各负其责,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才能行之有效,成为护卫生态环境的“法宝”。  广东珠海日前出台《珠海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规定,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求的积极响应,也体现了一种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环保决心。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以公众最为关注的雾霾问题为例,尽管自然因素如气象条件不容忽视,但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不断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来源于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活动,包括建筑施工、机动车尾气、工业生产、餐饮服务等。可以说,生态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既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又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受害者。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比如,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张纸,少耗一度电,少漏一滴水,都有助于解决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许多时候,引进一个污染企业,就足以抵消这些努力。在这种情况下,落实地方政府特别是其主要领导的环境责任,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实中,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在短期内获得政治资本,不惜牺牲当地的自然资本,在以“漂亮”的政绩得到重用、提拔后心安理得地离开,留下的却是难解的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受害的是当地百姓。此风日长,致使各地的生态环境“欠账”越积越多。在这样的意义上,我国大气、土壤、水环境的恶化,很大程度是“人祸”。  根治“人祸”,不能靠“人治”,只能靠“法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是迈向生态环境问题“法治”的重要一步。我国《环境保护法》早就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但遗憾的是,这项规定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迄今为止,很少听说哪个城市的市长因为任期内环境质量严重恶化而受到追责。反倒是听闻一些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大开绿灯”,甚至在引发严重污染损害后依然对污染企业加以袒护。如果建立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类似的问题即使不能绝迹,至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  当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不能仅仅针对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企业和个人,也应当终身追究其责任。毕竟直接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通常不是地方政府及其主要领导,而是相关企业和个人。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完全推到前者身上,也有失公允。同时,只有明确相关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损害应当承担的责任,才能厘清地方政府及其主要领导的责任。只有相关主体各负其责,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才能行之有效,成为护卫生态环境的“法宝”。  毫无疑问,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还要逾越现实中存在的诸多桎梏。我们期待,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珠海经济特区,能够以《珠海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为基础,大胆探索,使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得到具体化,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蹚路,为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科研经费腐败  【背景链接】  2013年10月,科技部部长万钢在答记者问时,痛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表示对腐败现象感到“错愕、愤怒”,再次将科研经费腐败的老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能摆脱行政权力和学术霸权的作祟,科研经费还将成为人人惦记的“唐僧肉”,科研的天空仍将被雾霾笼罩。  承担一个科研项目,却报销各地到佳木斯的单程火车票1505张;曾经的院士候选人贪污百余万元科研经费,一审被判13年;交通运输部挪用1.86亿元,用于人员工资及补贴支出……当我国科研经费保持每年20%以上速度递增时,层出不穷的科研腐败,却让公众的心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也让“中国人何时能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问题显得极为讽刺。   中国科协的调查显示:我国6成左右的科研经费流失于项目之外。若按2012年科研经费10240亿元的投入总量估算,流失经费的数额着实令人咋舌。从被曝光的诸多案例来看,科研每个环节都有相关人员在打科研经费的主意,套、骗、贪、吞、假等手段无所不用。更为严重的是,这股歪风邪气似乎已经蔓延到了学生群体——曾有一位教授撰文指出,不少学生也学会了在校级科研课题中搞假发票和报假账。  【标准表述】  [原因]  一是形成利益链。在部分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眼中,科研经费变成了“唐僧肉”;在一些地方和高校,甚至形成了相关的利益链,专家学者、项目组、管理者各司其职。于是,“研究做得好,不如与官员和权威专家的关系好”,也就成了科研人员群体中公开的秘密。这种现状,直接导致许多科研人员功夫全用在科研外,在权力面前“斯文扫地”。  二是“带头人”问题。高校首先是育人之所,然后才是科研重地。但现在的高校,决定行政权力高低和声望的,大多取决于科研“成果”。“成果”怎么看?不是学术质量,而是拉到项目批到经费的数额。于是,“学术带头人”掌握着科研经费的分配权,在学术界唯我独尊,成为学霸、学阀,把科研经费当成了自家的提款机,被课题组成员、研究生称“老板”。他们本应该潜心研究学术的力气,也都用来拉关系、走后门,找经费。“老板”手中的人脉资源,决定科研资金走向,而不是科研项目的科学论证结果。课题经费到手,“老板”拿出九牛一毛,分给手下的研究生,还有那些没有课题的年轻教师,大家随便做做,应付了事。  三是监管不得力。一项科研任务,到底需要多少科研经费合适,并没有人知道。此外,科研管理部门把国家下拨的科研经费花出去即完成任务,不管是否产生效益,经费项目没有监管或监管不力,而经费项目评审上也存在很多潜规则。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存在很多漏洞,加上科研经费预算制度和使用规定不合理,让经费使用者不得不使出各种招数来花掉“难花的钱”,这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无异于“逼良为娼”。[详细]  四是规则不合理。就科研经费的使用规定而言,规定本身的确是出了大问题。不过,和很多人想象的规定是因为过于宽松而导致经费流失不同,中国科研经费的使用规定恰恰过于严苛,甚至趋于理想化的境地,最终导致规定本身缺乏“可操作性”。例如,科研人员向国家申请一个项目研究的经费支持,理论上申请人是没有报酬的,所有的经费都应该用于项目研究本身。这种过于严苛的规定等于要求每一个科研者都成为一名“义工”,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危害]  一是阻碍科技创新。科研经费腐败不仅造成资金浪费,更腐蚀学术肌体,阻碍科技创新。当真正需要经费支持的项目吃不饱时,当科研人员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拉关系、跑项目、报假账上,当“科研老板”、“富翁教授”越来越多时,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就可能越来越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少。  二是妨碍人才培养。科研的失信对国家的科研创新形成致命打击,这也是“大师”难出的根本原因所在。不难想象,当学者、教授把科研活动当作工具,追名逐利,连做人的基本诚信都不具备,还谈何从事科研以造福人类?当“要想获得重大项目,与其努力研究,还不如与科研管理机构和相关专家搞关系” ,这样的科研经费获取模式,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  三是败坏坏科学精神。只要申请到课题,科研人员就可获得一定比例的提成。而争取到课题后,还得向有关人员打点,等经过层层审批,科研经费才到了具体负责实施项目的课题组手中。而有些课题组人员又通过挪用、虚报、私吞等手段侵吞科研经费,最终实际用于科研项目的费用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科研经费滥用、错用和浪费,不仅在科技界造成急功近利的氛围,更可怕的是科研精神的丧失,毁掉一批原本很有前途的科研人员。  [措施]  第一,科研财政审计联手。科研管理部门要和财政、审计部门紧密配合,在科研经费入口和出口进行管理,加强经费巡视制度,不留漏洞。要通过强有力的制度规范约束,不该报销的一定不能报销,报销应在课题预算范围之内。科研经费预算规定的不合理导致了目前经费报销、差旅费报销等经费使用中的不合理行为。比如,现有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规定没有承认和体现科研工作者的智力劳动。而事实上,智力劳动应该是科研项目中的一项巨大投入,应该得到尊重和体现。  第二,亟须专门立法规范。除了一些部门的规章制度,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经费的立项、审批、使用和监管方面的系统法律出台。将科研经费使用问题提上立法日程是当务之急。专家认为,立法中应规定:科研经费的立项、审批应责任连带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和课题参加评审人;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监管责任应连带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审计部门负责人;纪检监察部门依法监管科研经费的立项、审批、使用和监管职能部门及其相关人员,出现违规违纪和科研经费腐败现象坚决予以严惩。  第三,利用市场调节机制。科研腐败是吏治腐败的衍生品,是中国科技管理体制天然的自身缺陷使然。仅就科研经费的投入和使用而言,如何避免腐败,通过市场来运作当不失为有效之策。我们完全可以将国家投入的科研资金委托市场中介组织实施招标和监管,再通过配套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特别是通过资金直接支持和政策(如税收)支持激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更是当务之急。  第四,加大失信惩罚力度。科研领域缺乏诚信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惩罚,一些存在学术腐败的科研人员和机构并不会因为自己的造假行为而受到严厉的惩罚。因而,在建立诚信档案后,还应进一步建立科研诚信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不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第五,保证过程公开透明。现在政府部门的预算都公开了,科研经费没道理不公开。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万元以上的科研计划都特别严格,以承担欧盟科技计划的研究人员为例,他们的经费细化到每一天的开支,比如参加学术会议是坐火车还是乘出租车,必须提前一年编制好预算,严格执行,到期不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者,取消其项目申报资格。反观我们的科研经费使用,却经常是一笔糊涂账。让科研经费透明公开,加大公众监督,迫在眉睫。"喝不起"的奶  一、热点概述  今年下半年,从北至南,奶源短缺不断蔓延,至今没有完全好转。进入12月以来,三元等乳企再次上调价格,但市场上牛奶断货现象依旧严重。记者从北京回龙观城北市场了解到,伊利纯牛奶产品断货现象依旧突出,而三元等纯牛奶货源也很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部分乳企今年都面临奶源短缺的尴尬,不少乳企已采取减少生产、停产、提价来应对这一局面。“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无法承受成本提高。因此,很多需使用到生鲜奶生产制造的乳制品,不少企业要么减少生产,要么提价变身高端奶产品。”  农业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生鲜乳价格在12月仍然连续两周持续上涨,12月第二周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为4.10元/公斤,环比上涨0.7%,同比上涨21.3%。  王丁棉表示,食安办的会议仅能保障原奶质量,但无法缓解奶源紧张的情况。由于原奶要求有所提高,不少散户原奶不达标无法被收购,达标的散户利润微薄纷纷退出养殖市场。同时,企业自有奶源基地方面,由于自有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等原因,同样进展缓慢。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内蒙古100头以下奶牛的非规模化养殖比例为57.7%,仍是最主要的原料奶供给方。政府推进奶牛规模养殖发展重点,应该是扶持中小养殖户及散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并逐步发展成为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但目前国家不支持存栏在300头以下养殖场建设,加之长期受效益偏低等因素影响,中小户规模化发展进程缓慢。  二、模拟题  临近过节,是奶制品销售旺季,而多家奶制品凶猛“涨价”,谈谈你的看法?  三、参考解析  临近过节,老百姓在生活中感受最深刻的是,物价增长过快。蔬菜涨价、肉蛋涨价,现在奶制品也凶猛涨价,深切感受到,奶也“喝不起”了。奶制品是平常百姓的日常消费品,其价格的高低对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很深刻的影响。而对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心,也关系到政府的作为。  牛奶涨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奶源供给不足是牛奶涨价的重要原因。部分乳企今年都面临奶源短缺的尴尬,不少乳企已采取减少生产、停产、提价来应对这一局面。原奶要求有所提高,不少散户原奶不达标无法被收购,达标的散户利润微薄纷纷退出养殖市场,致使奶源紧张。  其次,政府推进奶牛规模养殖发展重点,扶持中小养殖户及散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并逐步发展成为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但目前国家不支持存栏在300头以下养殖场建设,加之长期受效益偏低等因素影响,中小户规模化发展进程缓慢。  奶源的供应紧张,一些奶贩子为了谋取利益,采取提高奶价、降低质量标准的办法抢奶源,严重扰乱了奶源市场的正常秩序。  正对以上原因,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来缓解奶源供应紧张的问题。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有所作为。12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召集8家乳制品骨干企业代表和北京、内蒙古等7个省食品安全办负责人,召开乳制品生产企业座谈会,国务院食安办提出的五项要求中称,对“奶霸”扰乱奶源市场行为,要坚决予以严厉打击。  第二、千方百计提高优质奶源,增加奶源的供应,奶制品自然而然就降价了。重要的一点是加强企业自身的奶源建设。   第三、加大对奶贩子的打击力度,不能让奶贩子在这种严重的形式下,更要雪上加霜。保障我们优质奶源的建设和供应。“限号乌龙”  【热点背景】  2013年12月22日晚,天津市环保局在官微发布发布Ⅲ级(黄色)重污染天气预警,称22日—25日天津将出现重污染天气,同时明确提出从23日零时起按照日期末尾数确定限行尾号。随后,有关政务微博纷纷转发了这则消息。政府突然宣布限行,引来不少网民吐槽,认为这种做法给市民带来了不便。然而,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天津交管部门却宣布“限号政策暂不执行”。  【标准表述】  限行政策该不该由环保部门来公布?交管局不执行限行政策的做法是否妥当?谁该对应急预案未得到执行的结果负责?这些都是事件中争议的焦点,如果权责明确,这些争议本来不应成为问题,但从现在的情况看,它们都未得到解答。归根到底,“限行乌龙”的狼狈,还是极端污染天气下,应急预案联动机制不成熟造成的后果。一方面说明天津市的应急预案存在制度疏漏,部门政策未能同步衔接,致使应急预案被打折扣;另一方面也警示要强化应急预案的执行力度,需要明确一个主导部门,其它相关政府部门听其协调,确保应急预案畅通无阻。  要完善应急预案,使其真正得到落实。一方面是进一步明确应急预案的流程,安排好交通、气象、劳动保障等各部门的权责,谁负责哪个步骤做出严格限定,对“越位”或者未能有效执行预案的部门也要有相应追责措施。另一方面是丰富消息发布的渠道和手段,如此次限行,开始时仅由环保部门在微博上发布,传递渠道较窄,可考虑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发布途径,避免影响市民的生活。  “乌龙限行”显示出天津有关部门在应对重污染天气时略有经验不足之处,在雾霾天气蔓延的现在,亟需使应急机制更加成熟与完善,更具可操作性,实现提前广泛的预警和应急启动的有效,从而进一步保证公众的利益。放鞭炮的传统也当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要靠公众的自觉和文明水平的提升,但政府部门的行为、公共政策的制定,也有示范引导之责。当然,燃放烟花爆竹也是个人选择,对此堵不如疏。  在雾霾和PM2.5成为年度热词的当下,春节还要不要放鞭炮,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空气污染、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更是越发引人关注,倡导不放或者少放的声音越来越强。  在雾霾成为全民公害的背景下,燃放烟花爆竹的“合法性”自然备受质疑。虽然燃放烟花爆竹对雾霾的“贡献率”究竟多大尚有争议,但研究表明,燃放烟花爆竹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让PM2.5爆表。如果春节正赶上雾霾天,还能心安理得地放鞭炮吗?放了也“看不见”,岂不是白放了?  当然,燃放烟花爆竹的害处,人们已经说得很多了,大家都可以看到或感同身受。支持燃放的理由,归结起来也不过是两条:一是要扞卫传统,二是要尊重民意。现在看来,这两条也越来越站不住脚。   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确实历史悠久,但习俗总要嬗变,也应适应时代发展。鞭炮的起源,与迷信和科学不昌有关,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适应。在密集居住、社区化生存的现代城市,燃放烟花爆竹已经基本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随着科技发展和文明演进,传统习俗也应该“辞旧迎新”。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自然有其不可取代的核心价值。传统春节,讲究的是合家团圆、尊长孝亲、慎终追远等;现代社会,春节还被注入了关怀社会、凝聚共识、公众狂欢等新内涵。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对春节的这些价值几乎都毫无增益,更非必不可少。  此外,所谓“尊重民意”,也要科学分析,分清主流与支流,照顾个人不受干扰的权利。鞭炮的禁与开禁,都以民意为由头。面对不断加剧的雾霾天气和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副作用,呼吁禁放、限放的声音正在高涨。  移风易俗,要靠公众的自觉和文明水平的提升,但政府部门的行为、公共政策的制定,也有示范引导之责。当然,燃放烟花爆竹也是个人选择,对此堵不如疏。有关部门还可以通过举行集中燃放、组织更有意义的节日巡游、花会、狂欢等活动,为传统春节注入新内涵,让大家有更多的事可干,不要总围绕鞭炮打转。“中国式休假”的两难窘境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正月初一的早上,你看,迎来新年的人们个个神清气爽,开门纳客,却也《非诚勿扰》,像精心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一样精心经营着《社交网络》。这就是春节之于中国人:任《岁月神偷》偷去年华、偷去事业、偷去财富,春节一到,便孕育出新的希冀来。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里总有年夜饭……”电影《人在囧途》中王宝强在公交车上唱的这首歌道出了不少游子的心声:在外一年,无论事业成功与否,都要回家跟家人团聚。尽管忙碌的“中国式休假”令人身心疲惫,但父母的眷眷和儿女的拳拳却牢牢牵住他们,在奔波的“囧途”上“累并快乐着”。  回家过年:费尽周折后的喜悦  大年三十一早,张伟揣着从网上“抢”来的火车票,拎起为父母准备的年货,踏上回家的旅程。从工作地北京到山东老家,一张火车票,一张汽车票,再加上十元左右的“摩的”费,是张伟过年回家的标配。  张伟家在山东农村,回家虽然用时不多,却颇费周折。“下火车还要转几个小时汽车,村里的路不好走,还要再打个‘摩的’才能到家”,张伟满脸的无奈掩不住归家的兴奋,“只要能回家过年,这点辛苦不算什么。”  “父母在,不远游”,对于张伟们而言,中国的这句古语已经没有了现实意义。大学毕业后,张伟不愿回到老家过“可以看穿一辈子”的生活,怀揣着对大城市的向往,留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每次我回来,爸妈都会准备我爱吃的饭菜。过年这几天他们还要打扫卫生、置办年货,真的特别累。”张伟略带哽咽地说。  比起张伟,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川妹子”邓佳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没买到春节前到家的车票,她大年初一下午才能回到成都的家。“机票太贵了,我刚参加工作,又不想让家长再花钱,所以就晚一天回了。”邓佳是个乐天派,她安慰自己:每年回家都要吃胖,今年晚一天回,正好减肥。  中国式休假:疲惫不堪的身心   假期太少,是多数国人的感受。张伟还未到家,就已经接到了3个聚会邀请电话。初一拜年,同学聚会;初二到初四走亲访友,吃饭喝酒;初五与朋友同学见面,两场饭局……仅有的几天假期,已经安排的满满当当。“一年就这么几天大家才能凑齐,老朋友见面,就算累点也高兴。”张伟颇感无奈的说,“这么算来,真正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真没多少。”  邓佳的遭遇几乎与张伟如出一辙。好朋友纷纷选择在春节假期扎堆结婚,年前她就收到2份喜帖,此外还有几个聚会饭局邀约。假期这几天,她几乎没在家吃过饭,饭店KTV成为常驻地盘。“胡吃海喝”过后,邓佳直言“累觉不爱”。  不仅如此,来自亲人朋友的各种压力更是令张伟邓佳们身心疲惫。“有女友了吗”“什么时候结婚啊”“给你介绍个对象吧”……走亲访友中每次谈话都能触及这类话题,张伟被逼相亲至少十几次。  而邓佳的压力则来自迅速憋下去的钱包。除了朋友的婚礼礼金,邓佳还要给晚辈们压岁钱,这让刚参加工作的她“压力山大”。看着钱袋一点点变空,她由衷感叹:“感觉浑身都是虚的。赚钱多么不容易啊,但花钱真是眨眼功夫。”  春节假期,张伟邓佳们累并快乐着。假期之后,等着他们的又是紧张的上班生活。  “节”后余生:假期综合症不断袭扰  春节过后,很多人会出现浑身乏力、嗜睡、不想上班等“假期综合征”。更有甚者,还会出现一系列心理、生理问题。  对于自己的假期生活,张伟总结为“四多一少”:吃的多,喝的多,抽的多,睡的多,动的少。“过完7天假期,感觉不是放松,反而身心疲惫,觉得放假比上班还累。”在假期即将结束时,张伟整个人都没了精神。  “若论争议最多的节日,应该就是春节了。”即将离家的邓佳也是满腹牢骚。她直言,假期期间的责任和义务总是让人很累。  近年来,假期综合征越来越多被提及。很多人原本打算通过度假来舒缓工作中的压力,放松身心,最后却使自己心力交瘁,欢乐的节日变成疲惫不堪的“劫”日。  “除了全班聚会,还有一些朋友间的小规模聚餐,都是玩得来的朋友,哪边都不好意思拒绝,7天下来,自己没几顿饭是在家里吃的。”有网友晒出春节假期安排后无奈表示:假是放了,但根本就没有休息。  为此,专家建议,在放假前做好策划,聚餐可以有,但至少要留下一两天的时间给自己放松,同时也要坚持规律作息,抓紧时间,健康地享受和放松。  假期将尽,即将回归上班生活的张伟说:“虽然年过的很累,而且等待我的可能是假期综合征,但只要能回家过年,就都不算什么了。”最严校规  【热点概述】  “任何男女生交往务必遵循在明亮地方、5人以上同学在场。”“严禁随意出入他人教室、寝室,违者一经查实,给予全校通报批评。”这是漯河市一所高中刚刚颁布的新规定。校规中更是有多条规定禁止男女生单独接触交往,而一旦违反根据规定最严重的将被开除学籍、勒令退学。对此,不少学生及网友质疑在该校老师眼中,学生之间已不存在纯洁的男女同学关系,并称其为史上最严校规[1]。   为了防止男女生“不正当”交往,漯河市漯河高中近日制定并颁布了新的校规,其中多项条款对于男女同学交往提出了严格要求,而一旦有学生违反这些规定,可能面临的将是轻则警告重则开除学籍、勒令退学的处罚。该校规也被学生及网友们称为史上最严校规。  学生们称新校规的一些规定过于苛刻,尤其是对于男女同学交往方面,该校多位同学更是将贴在班级里的校规拍下来并发给了记者。学生们发给记者的新校规一共是两份文件,分别是《漯河高中强化文明纪律卫生安全的补充规定》和《关于学生违纪处分的强化规定》,发布时间是2013年2月24日,发布单位为该校政教处。  通过查看这两份规定,记者发现当中的确有不少条款都是针对男女同学交往而设置的,如《漯河高中强化文明纪律卫生安全的补充规定》中的纪律方面第3条规定:“任何男女生交往务必遵循在明亮地方、5人以上同学在场。”  不仅如此,该规定纪律方面第5条还规定:“严禁男女生在操场、走廊、宿舍区、餐厅区、学校商店、书店等任何地方单独或结对交往,一经发现,由家长领回至少教育一周,并给予当事人劝退以上处分。”第6条规定则禁止男女生单独在课余时间于上述场所逗留,一经发现,将给予警告以上处分。第7条则更是规定严禁男女生在校园内单独或结对交谈或频繁接触,违者由家长领回至少教育一周并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若重复违反上述规定,开除学籍、勒令退学,由家长领回家或学校送回家。”纪律方面第15条规定。  此外,在《关于学生违纪处分的强化规定》中,还规定严禁随意出入他人班级和宿舍的行为,违者一经查实将给予全校通报批评等。  【模拟题】  为了防止男女生“不正当”交往,漯河市漯河高中近日制定并颁布了新的校规,其中多项条款对于男女同学交往提出了严格要求,而一旦有学生违反这些规定,可能面临的将是轻则警告重则开除学籍、勒令退学的处罚。该校规也被学生及网友们称为史上最严校规。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在今天商品发达的社会里,中学生“早恋”已成为当前全社会及教育界极为关注的问题。老师和家长们往往对此谈虎色变,而学生们却对它极有兴趣、且乐此不疲地去谈论它们。为了防止中学生“早恋”,漯河市漯河高中近日制定并颁布了新的校规,其中多项条款对于男女同学交往提出了严格要求,而一旦有学生违反这些规定,可能面临的将是轻则警告重则开除学籍、勒令退学的处罚。针对学校的这一行为,我认为校方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在处理方式有欠妥当。  漯河高中的这一规定一方面有违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的“社会人”,禁止学生单独交往的做法只会阻碍了学生的正常交往,适得其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交往。同时不也从侧面说明了教育方式的一种浮躁心态,或是教育者的慵懒,这也是需要引起教育者们的反思的。  因此,制定出严格的、不通人性的校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早恋”问题,而是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从社会层面上讲,社会应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媒体或者其他方式加强青少年三观的培养,确立远大的理想,全身心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拼搏。  其次,在学校方面,学校要从人性化的管理上下工夫,教学理念很重要,此为大方向。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培养和提升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管理能力和驾驭学生的能力以及和学生融入的能力,而不是多设一些障碍。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多安排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们的交往能力,而不是为防止学生们“早恋”就严格限制他们的正常交往。  第三,在家长方面,家长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随时加以引导,使孩子对异性有个正确的认识。  最后,对学生自身来说,要学会树立远大的目标,知道人生的每个阶段什么是最重要的,学习才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当然光学习不行,也要注重自身交往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三多”与“三勤”  治学之道,存乎一心。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选择哪条道路,不可一概而论。就我个人几十年的体会来说,可以归纳为“三多”与“三勤”,即多读、多思、多写,眼勤、脑勤、手勤。  多读对应于眼勤,即勤于用眼、多读学术经典,做到沉潜反复、广泛涉猎。学术经典不同于小说散文,大都文字比较艰深、义理比较抽象,读一遍两遍很难识其堂奥。这并不可怕。我国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用心读,对经典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常常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人局面。多读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博览群书。从一定意义上说,只要时间和精力许可,书读得越多越好、越杂越好。例如,搞哲学研究的人不但应读哲学经典,还应读文学经典、史学经典、经济学经典、政治学经典、社会学经典等等。在学科交叉和融合不断深化的今天,治学者的知识面越宽,就越容易得出前沿性的、一流的研究成果。  多思对应于脑勤,即勤于用脑,把对学术经典的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很有道理的。只注重对经典的学习而不思考,纵然知道其中的一些概念、范畴,也难以深刻理解它们,更不会灵活运用,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是会一筹莫展。反之,只注重独自思考而不学习经典,就容易重复前人所走过的路,做很多无用功。只有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深刻理解经典中的思想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创见。做到这一点,写读书笔记是一个有效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巩固和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同时及时记录自己的思想火花,为以后形成创见打下良好基础。  多写对应于手勤,即勤于用手,多练笔,多写文章。俗话说,熟能生巧。治学也是如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大都是通过文章和专着体现出来的。要系统展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多写是不二法门。在勤动手、多练笔的过程中,对学术规范的掌握就会越来越熟练,对文字和语言的驾驭能力就会越来越强,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就能不断提高。相应地,论文和学术成果的质量与水平也能不断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多读、多思还是多写,都离不开“静心”二字。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的诱惑太多、杂事太多,很难静下心来。但对于治学者来说,既然选择了学术和理论研究,就必须有静下心来“坐冷板凳”的精神,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和定力。如果心浮气躁,阅读、思考和写作就很容易流于表面,纵然数量再多,益处也不大。无论研究什么,都要把心静下来,做到全神贯注、全力以赴,这样才能拿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学术成果来。 选拔人才“院校歧视”  近年来,“院校歧视”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有资料显示,七成多的高校毕业生遭受过就业歧视,90%以上的招聘广告中含有歧视性条款,许多毕业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起点上就面临歧视,连起码的公平展示、平等竞争的就业机会都难以获得,以致“同等学历不同等待遇”。  在许多求职者看来,用人单位设置基本的、必要的招聘条件,可以理解。但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所提的条件与岗位内容并没有什么联系,只因学历就被排斥在门外,这难免让人不知道在就业时到底该“拼”什么。  当前,社会上对人才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除了学历偏见还有学校、专业偏见等。招聘的条件设置有利于提高选择效率,但偏见会让人将选择对象的某些特征或品质加以放大,掩盖了其他特征或品质,而这往往会影响认知的准确性,容易导致就业歧视和人才浪费。  我们认为科学的选人机制应该让每个人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在就业市场上,无论是“211”“985”高校,还是专升本、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就应该一视同仁,不分什么专科起点、高中起点或是全日制、非全日制。现实中,一些岗位招聘时可以设置门槛,但这样的门槛要与实际需要对等,经得起公平原则的考量。目前,我国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基本上都是原则性规定,对什么是就业歧视、如何判断规避就业歧视、举证责任如何分配及承担哪些责任等,还缺乏具体的规范,这使得受歧视的劳动者很难主张权利和获得救助。  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要从根本上消除就业歧视,还是要立足于每个人“认真对待权利”,在制度和法律层面规制毕业生就业,以刚性手段纠正学历歧视的行为。因此,立法加强政府的人为干预非常必要,只有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才能为劳动者争取平等权利提供法律保障。只有让所有人都有机会角逐各类职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人才观才能成为普遍的规则,维护所有毕业生的发展权益,我们的社会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拔更多优秀的人才。一把手是标杆  作为党政领导集体的“班长”,一把手的根本职责在于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教育实践活动收获多少实效,关键看一把手能否率先垂范、树起标杆。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把手以身作则,对于切实贯彻中央精神、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至关重要。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一把手对转作风起引领作用。领导带头、自上而下,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突出特点。一把手讲究领导艺术,知关节、得要领,把握规律、掌握节奏,就能够确保活动顺利开展;一把手把自己摆进去,认真查思想、找差距,花力气解决问题,就可以“正”字当头,劲吹倡廉反腐的新风。  以令率人、不若身先,在政德建设上,一把手要做好“样子”。看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党风政风,首先是看领导班子尤其是一把手的形象。主要领导己身不净,如何号召别人讲卫生?身教胜于言传,表态不能代替表率。做“好样子”绝非摆“花架子”,形象好不好,不是包装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军长与士兵同甘共苦,“朱德扁担,不准乱拿”传为佳话。一把手必须杜绝以“声”作则,变“给我上”为“跟我上”,“以一当十”积极示范,领导集体就能成为群众的定盘星。   解决问题才能达到目的,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推动者,一把手心里要时刻装着问题。要确保活动不绕弯子、不走过场,一把手尤应身先士卒,开门听取意见,保持直面问题的勇气,涵养指明问题的锐气,以整风精神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立行立改、狠刹歪风。如果一把手遇到问题绕着走,触及思想灵魂、深挖问题根源就会沦为空谈。一把手善于在紧要关头拿主意,勇于在问题面前做决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破除积弊、解决难题,何愁不能积小胜为大胜?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革除沉疴痼疾,实现气正风清,一把手责无旁贷。主要领导同志树起标杆、行之以躬,党的政策就会“不言而信”。要城市化也要幸福  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幸福;有“为四万万同胞自由而战”的奉献幸福;有“男有分,女有归”的安居幸福;有“一杯茶,一盏灯”的悠然幸福。所谓幸福,是指人们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居住环境的满足感,侧面反映人们对客观环境的综合评价,体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是现代文明重要衡量指标。因此,提升人民幸福感,是诠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最佳方式。  时光荏苒,十二五期间,我国发生重大历史变迁,城市居民比例一跃而上,急速扩张的人口规模为城市发展带来充实人力资源,增添城市发展活力。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挑战了幸福,有数据显示:城市精神病患病率高达21.19%;表示经济压力大的比例高达51.7%,揭示幸福感提升与城市发展并未同步。没有幸福感内涵的城市化,终将是肤浅的;没有城市化支撑的幸福感,终究是短暂的。只有城市化和幸福协调发展,方能体现“以人为本”之本色。  脱离城市化支撑的幸福建设,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幸福是什么?自古而今,描述甚多,正本清源,对于幸福本质的注解有着相似之处:衣食无忧比食不果腹好,住有所居比露宿街头强,文明进步比茹毛饮血幸福。如果幸福建设仅停留于精神境界,忽略城市化基础之物质、环境基础,那么,就会使幸福建设步入只是一味强调心理需求的极端,“心者,欲之所也”,《道德经》有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因此,以城市化建设为动力,推动人口职业、产业结构、社会管理的不断转变,促进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强,给予幸福建设可持续发展之精魄。  脱离幸福感的城市化进程,必将成为迷失之舟、迷茫之行。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之所以从乡村来到城市,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将幸福感置于城市语境下论述,在我国有着特殊意义。1938年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到“兵民是胜利之本”;1945年毛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中说到“历史是人们创造的”,睿智表达着我党“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执政宗旨。服务于民,即了解人民心声,满足人民需求,维护人民权益。当人民权益、需求有了保障,也就实现了幸福。反之,盲目追求数字GDP、贪图政绩的城市化,忽略人民对于幸福的基本诉求,必将使城市化进程犹如大海行舟,茫然四顾,前方却无灯塔指引,以致掣肘于发展困境,丧失城市发展之灿烂前景。因此,城市化进程须以幸福建设为目标,赋予其健康发展之灵魂。  “阴阳相生,刚柔相济,长短相形,前后相随,音声相和”,强调协调互补乃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顺则昌,逆则罔”,幸福感增强须以城市化取得各项成果为坚实基础,而城市化进程须以提升居民幸福感为目标,只有做到“要城市化也要幸福”的共生、共建、共享的科学发展,方能为民族发展带来蓬勃生命力!阳光让政治更透明   政治透明是一个政府、一个国家现代化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一个透明的政治体系,可以使民众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其中,保证社会更好地运行,经济更快地发展,人民更幸福的生活。我国虽然一直在致力于推行政治透明,但还是会有公开内容难理解、思想观念难转变、群众媒体难监督的情况出现。我们应努力改进,建设透明政治体系,将政治置于阳光下,使其不再神秘。  完善行政公开的内容,从源头上保证政治的透明度。我国在实行行政公开的过程中,由于制定公开的内容不科学,导致从源头上无法保证政治的透明度。如预算公开,从预算的制定层面上就出现漏洞。预算编制粗糙,信息不完整,科目编制不科学,一些敏感信息不公开等,直接影响了预算的监督和检查。人民虽然“看得到”,但是却“看不懂”,这样直接影响了预算公开的初衷,起不到公众参与监督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行政公开,保障人民参与监督,我们应该在源头上做好工作。无论是预算公开、政务公开还是财政公开,乃至是官员的财产公开,我们都应努力做到信息细致、科学、准确,流程成熟,体系完整。  加快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缩小行政公开的内部阻力。在我国政府中,尤其是地方政府,行政公开的力度还是不够好。很多时候行政公开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决心问题。透明的政治,彻底的公开会使官员个人利益受损,无法保持政治的“神秘感”,甚至有些腐败问题也会因此而暴露。因此,许多官员没有勇气,甚至不敢全面公开。温家宝同志曾经提出:“要把群众的利益看得重些,重些,再重些;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轻些,轻些,再轻些。”我们应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转变观念,设立奖惩机制。对于没有勇气,不敢公开的官员我们应采取激励措施,对于因害怕腐败暴露而不敢公开的官员我们应予以严惩。这样才能为政府行政公开扫清道路,让政治成长在阳光下。  加大群众及媒体的监督作用,从外部保证民主政治的顺利开展。邓小平针对群众监督说过:“要有群众监督制度,如果党和政府不受监督,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媒体以及民众由于渠道不顺畅,看不懂公开的内容等等问题,导致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度不够,监督力度也不足。有些地方政务公开,却招致冷漠的反馈,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应该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利用好媒体这个媒介,将要公开的内容用民众易懂的方式发布在人口聚集的地方。这样,人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也就能够有机会积极参与。同时,人民也可以利用好媒体这个渠道将信息反馈回去,充分发挥好媒体的桥梁作用。  阳光让政治更透明,人人参与政治,人人共建政治,让政治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共同参与,不断监督,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不断推动行政的透明度。使行政透明具备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意义,才能切实让人民当家做主,成为政治透明的受益者。城镇化建设要实现“三化”  城镇化要大量建设新城镇、城市工业区、商业中心区和住宅区,必将对整个生态产生影响。社会要持续发展,城镇化建设就必须要实现“三化”,即多样化,生态化、低碳化。  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综合发展,这就要求在社会发展的同时要考虑生态代价,保护自然资源,维持地球经济和生态潜力,维护自然界所提供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  多样化   多样化就是城市需要一种相互交错、互相关联的多样性发展。这些多样性从经济、环保、文化、人文、地理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能不断产生相互支持的作用。多样化并不是形式和外观上的简单拼合,而是城市内部功能性效用的混合发挥。它意味着城市中的任何部位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真正富有活力的多样性是城市长期自我完善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扶持城市原有肌体的生命活力,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单纯地依赖于专业设计和硬件设施投入,单向的发展模式和大跃进式的扩张运动,不能为城市生活的良性循环提供保障,反而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的平衡,侵蚀着原本多样性的生态文明。  我国古代遵循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讲究的是把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纳入一个整体之中,天人之间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现代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优化城市资源配置,达到城市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生态化  生态城市就是生态上健康的城市。城市生态应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方面。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其深层含义是要尊重和维护大自然的多样性,为生物的多样性创造良好的繁衍栖息的环境。合理的城市生态建设应与自然融合,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在城市整体层面上建立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生态建设不能只做绿色空间、景观景致的塑造,而是要研究建立一个生态城市有机体。从斑块理论上讲,城市绿地系统应是斑块、基质用廊、道沟形成的整体。城市的每块零星绿地都是生态绿地系统中的一个生态斑块,每一个起生态连接桥梁作用的绿地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城市所在地域的基本自然要素,如原野、森林、湖泊等,都是生态绿地系统中的基质。斑块与斑块之间,斑块与基质之间要有廊道连接沟通,这样有利于构筑丰富的复合生态环境,促进不同种类的动植物迁移并互相影响形成新的物种,同时结合其他生态要素营造出多种复合生态环境,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繁殖栖息。另外,每个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都有不同的生态要素和条件,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各地的差异性来创造有特色的生态环境。  园林绿地布局总体要构成点、线、面、体的绿地系统。绿地不应过分集中于城区公园,而更应接近居民日常生活区域。沿路、沿河及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都应有绿化带。  低碳化  建设低碳化城市就是以低碳技术为核心,低碳产业和低碳消费为重点,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建设低碳城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能源资源多样化。重点开发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替代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能源稳定供应和能源资源多样化,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二、生产消费低碳化。低碳城市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通过加快低碳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引导广大市民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消费模式,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鼓励和推行低碳消费,实现城市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化;三、温室气体减量化。低碳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开发低碳技术,改造高碳产业,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推广低碳消费模式,进而全面控制和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社会可持续发展呼吁城镇化建设要以多样性为基础,生态健康向上为尺度,低碳环保为准绳,城镇化建设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一泓绿水、一方沃土!2米高的取款机  【背景链接】  10月12日下午,经过沈阳市皇姑区岐山路荆江街路口的市民孙红女士发现,自己想取点儿钱,但路口东北角的提款机自己说啥也没够着。身高一米八二的刘大哥踮着脚尖,用衣服挡着阳光,但还是无法输入密码。这高近两米的提款机被附近居民戏称为“沈阳最高提款机”,大多数个头儿不够的市民不得不放弃取款,也有取款自带板凳的,还有抱着孩子指挥按密码的。  这个提款机位于岐山中路96号,西侧是一家药房,东侧是一家新开的老年公寓。在老年公寓的大门出来右转,是一个被护栏围起的转角坡道,老人们可以从这里扶着栏杆行走,轮椅也可以从这里通行。提款机就在这条坡路里,从墙面的痕迹来看,提款机的下方有一条近一米高的土层,附近居民表示,这里本来是有一个缓步台的,提款机前也有一个雨搭,就算是一米五的人也能取款,但后来这个缓步台修路时被推掉了,这样就显得提款机很高,足有2米。  【模拟题】  近日,沈阳街头出现2米高的自动取款机,1米8的大个子无法输入密码。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近日,沈阳街头出现2米高的自动取款机,1米8的大个子无法输入密码。这种高度的自动取款机肯定给很多附近市民带来生活上的不便;现在网络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如果不及时解决,给很多不知情的网友转载评论,负面言论满天飞,可能进一步损害当地的党群、干群关系,不利于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  作为一名国家的公职人员或者一名普通群众,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盲目跟风。附近居民表示,这里本来是有一个缓步台的,提款机前也有一个雨搭,就算是一米五的人也能取款,但后来这个缓步台修路时被推掉了,这样就显得提款机很高。因此,并不是一开始自动取款机就是建设的有2米,是后来缓步台推掉了,才造成提款机过高给民众带来不便。  造成自动取款机过高,给民众带来不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城市市政部门有一定的责任。该部门应该在修路前,需要推掉缓步台,给大家做好提前的通知工作,或者搭建简易的台子,方便周围居民取款。  其次,大楼物业与银行沟通不到位,并行动迟缓,才造成了今天不便民的局面。大楼物业应该是一开始就知晓了这种情况,这时就应该和银行协调沟通,协商解决此事。比如,可以再为自动取款机重新选择一个位置。  第三,附近居民也要负一定的责任。老年公寓的李院长表示,他曾在提款机前放过梯子、板凳等,但效果都不好。“拿放板凳来说,一到晚上这里有卖烧烤的,凳子丢了不少,也就没法再放了。”周围民众应该,自动自觉的爱护公共财务,这样才能给他人带来便利。  总之,在遇到民众有利益诉求的时候,我们应该了解民情,解民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永远把群众的利益放在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电视剧文化   【背景链接】  继谍战剧、穿越剧、宫斗剧各领风骚之后,一向不愠不火的家庭伦理剧,近年来在电视荧屏一路高歌猛进,呈现出井喷的态势,《天真遇到现实》《离婚潜规则》《娘要嫁人》《小儿难养》……你方唱罢我登场,争相抢滩登陆。“荧屏上天天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看着有点烦。”很多观众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解析】  家庭伦理剧的高性价比是促使这一题材扎堆的主要原因。往往一部剧火了,多部类似的电视剧就会紧随其后。有些家庭剧为了搭上一波市场热潮,甚至不按艺术规律创作,生拼硬凑,夸大矛盾冲突,放大社会问题,故事情节设置模式化、人物形象脸谱化、人物关系畸形化、叙事冲突极端化。而除了这些极端现象,大多数家庭剧也是乏善可陈,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度挖掘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仅仅对现实生活进行浮光掠影般的浅层扫描。久而久之,观众对于这些跟风明显、逻辑混乱的电视剧逐渐失去了兴趣。  自电视剧《渴望》播出以来,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以其天然的亲和力受到观众的喜爱,成为电视荧屏上的宠儿。这类电视剧往往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表现展示,激发观众对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焦点问题的思考。然而,近年来,家庭伦理剧越来越多,且质量良莠不齐,遭到多方诟病。  我们认为现在很多电视剧中的家庭都很假,很不自然,艺术呈现倾向于夸张化、暴力化,只能图个热闹,看过之后什么也没有留下。很多观众原本是家庭伦理剧的忠实拥趸,但现在却越来越不爱看了,“看完《离婚潜规则》不想结婚了,看完《小儿难养》不想要孩子了,现在这家庭伦理剧越来越揪心了,容易对人生产生误导。有的电视剧公然把婚姻和家庭看成是葬送爱情的坟墓,这是很不好的趋势,甚至会改变人们的婚姻观及对家庭结构的看法。表现普通人情感问题的价值失衡已经成为家庭伦理剧的痼疾。闪婚、隐婚、裸婚、离婚、复婚、再婚、丁克……在电视剧中,这些新鲜的概念不断融入并冲击着现代人的婚姻生活,冲击着家庭稳定性,造成夫妻情感淡薄,婚事变成战事。对于物质婚姻观的过度演绎、对于家庭危机的露骨表现、对于失败婚姻的夸大描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人的婚恋观,造成道德指向和生活认知的偏差。  我们认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还是正常的家庭,而非畸形家庭。电视剧不能一味地用不幸和差异化的表现形态去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同时此问题的出现还涉及到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区别,这就需要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要正确看待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观众要认识到,艺术作品不是生活的直接展现,而是有选择的、甚至是推向极致的社会形态。在这个幸福感缺失的年代,家庭伦理剧不能只是隔靴搔痒式的生活体验,而应具有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深入开掘现实生活的广度和厚度,成为社会生活情感慰藉和道德伦理修复的良药,唤醒人们对家庭责任、社会良知和人情事理的传统记忆和正确思考。电视剧创作者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思想,更加关注人情人性,更多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纲常伦理的正面传播,并将创作触角伸向孝悌廉耻、厨艺药术、温良恭俭让等更广阔的创作领域,用真情打动观众,引领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中国电视剧的管理还应该走向一种法治化的发展道路,用法律等手段来制约影视剧中出现的这些不良现象,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从而促进电视剧创作的健康发展和产业格局的不断完善。 文化节庆健康发展  【作答要求】  请你以“文化节庆活动”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思想深刻;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参考例文】  以创新促进文化节庆活动健康发展  围绕节日举办庆祝活动一直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节庆活动首先应是群众参与、寓教于乐,然后才是借助节庆活动打造区域文化特色、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但现在许多地方急于通过节庆活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一味地引进投资、刺激消费,而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使节庆活动真正达到娱乐群众、发展经济的目的,就必须转变方式、创新发展。  民族传统节庆活动贵在创新。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节日内涵挖掘得不够深入,只注重节日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其中的文化积淀,结果因为内容一成不变而使群众失去参与的兴趣,节日也就逐渐失去了节味。围绕节日主题,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应是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重要内容。而展现内容的形式必须丰富多彩,要符合群众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使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在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中,群众创作、群众参与、群众享受的文化娱乐节目应是重要组成部分。要对民族传统节庆活动进行合理开发,张扬传统节庆活动经久不衰的魅力,使之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成为本地区的文化品牌。  国家法定节日的庆典活动贵在创新。创新国家节日庆典活动的形式,改变国家节日庆典活动的官办模式,使大众真正走进节庆活动,从中感受到乐趣继而受到教育,这是国家节庆活动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在节庆活动运作上专业性不强,不仅会造成国家财政的压力和资金的浪费,还往往导致节庆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即使是政治色彩浓厚的节庆活动,政府也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引导民间资源特别是民间人才和民间资金的投入和聚集,以此提高节庆活动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城市新型节庆活动贵在创新。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加强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纷纷举办各类节庆活动,但由于急功近利,存在定位重叠、活动雷同等问题,缺乏创新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使节庆成了短期行为,常常在举办过一两届后就自然消亡了,既不能树立城市文化品牌,更谈不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节庆活动必须根据其地理位置特点和传统文化渊源量身定做,把节庆活动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产业特征和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如此方能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营造出优良的环境和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节庆文化浓缩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史,是群众文化繁殖和成长的肥沃土壤。文化节庆活动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创新是促进文化节庆活动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源泉,文化节庆活动关键在创新、出路在创新、希望也在创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