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790926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2
《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在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已经十分明确地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列为素质教育三大重点之首。 初中思
2、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而且《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也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承担起培养初中生责任意识的重任。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
3、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谈几点浅见。 一、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责任意识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前提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庆祝教师节的一个会议上做了一个动情的诠释,他说:“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教师要“真正享有智慧之光、仁爱之美,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这一番话激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教师职业的精神位置,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都决定了教师职业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职业
4、。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教师都在通过自己的课堂行为,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影响着一代代学生个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要想我们的学生具有责任意识,教师首先必须要有责任意识。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反思如何做人、如何把培养责任意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言必信,行必果。在长期的熏陶过程中,师生的关系和谐了,极易在学生的心中产生认同感
5、,使学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涌现出极强的责任感。 二、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新课程提倡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体验,提倡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攫取知识、领悟观点、提升价值。 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每一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担负一定
6、的责任,并承担相应的后果,并且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小组成员间的荣辱与共。为此,他们必须彼此增进互动、信任和合作。同时,在探究过程中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我在初三思品第2课第二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公开课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探究题:“目前有些人用外来语替代汉语,如不说‘再见’说‘拜拜’;不说‘电子信箱’说‘伊妹儿’。请你谈谈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各抒己见,经过交流之后,全班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对于这些现象应肯定,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时尚;另一观点认为,对于这些现
7、象应否定,因为它不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两种观点相持不下,争论不休,且势均力敌。这一教学生成,大大出乎我意料,是我在备课完全没有想到的。怎么办?教师强加的观点,肯定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然而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终于让学生明辨是非,增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联系生活实际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
8、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通过真真切切的生活案例来充实课堂,使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在初三思品第1课第三框“学会亲近社会”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书本“某市曾发生一件让人痛心又发人深省的事情:一位怀抱婴儿的男子在街头突发急病昏倒在地,虽然事发地点距公有亭仅几步之遥,但众人只是围观而不施救,致使该男子最终死亡。”的事例,因为这一情景,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学生对此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于是,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谈谈自己对这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