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755840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2
《导读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探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导读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探讨论文【摘要】导读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爱用学生也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导读教学法中,教师设置问题要注意对象,要注意问题的设置方式,要注意文本情境,要注意激励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摘要】导读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爱用学生也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导读教学法中,教师设置问题要注意对象,要注意问题的设置方式,要注意文本情境,要注意激励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也就是说,问题的设置是有所要求的,应有针对性,应有范围,应有水平,应有意义;问题的设置对学生应有引导思考作用,应有启迪作用。【关键词】探讨;导读教学;问题设置新课程新课标要求教师重视
2、师生合作,要求教师重视教与学的创造性。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是师生的交往过程。新课程新课标要求教师,做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做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做教育内容的研究者,做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从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趋势来看,我们有必要探讨导读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方法。导读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来设置的。可以这么说,课堂教学中的问答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形式,是师生间的互动行为,通过它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在导读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应讲适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问题的设置是有所要求的,应有范围,应有针对性,应有准确性,应有意义
3、和作用——问题的设置对学生应有引导思考作用,应有启迪作用。首先,教师设置问题要注意对象。1加5等于多少,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可能是一个问题,而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则不能算是一个问题;5乘7再加6等于多少,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可能是一个问题,而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不能说是一个问题。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他们不懂加减乘除的运算,三年级学生10以内的加减法题可以说是小菜一碟。其次,教师设置问题要注意问题方式。有教师曾给二年级学生出了这么两个问题:1、你在回家的路上捡了钱怎么办?2、今天下午,吃了饭后你做什么?这么两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将这两个问题交给成年人来做,答案也未必让设题人满意。成年人回答第一
4、题时可能是这样的:知道了失主我会将钱交还给失主;如果不知道失主,我只好将钱存放起来等失主来认领。成年人回答第二题可能是这样的:吃了饭后,该做的事未做好,我得继续;没有事可做时,我会去散散步。如果设题者在问题设置时,就将自己满意的答案注入题目中,那情况可就不同了。现在看这两道:1.你在回家的路上捡了钱应该():(1).交给警察叔叔;(2).交给父母;(3).交还失主;(4).自己用了。2.今天下午,吃了饭后你应该():(1).骑单车玩;(2).做家庭作业;(3).与邻居小朋友玩。这样设计,学生也容易做,其答案也会让设置者满意了。因此,在导读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中发出的
5、问题来建设新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设置的问题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不能太宽泛太抽象,甚至不着边际。也就是说,要我们注意问题的适度性原则。什么是路?向社会学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可行的,如果把这个问题交到小学生乃至初中生面前就不行了。桌子是什么?向成年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可行的,如果把这个问题交到小学生乃至初中生面前则不行了。有人会说,这些问题也可以向小学生初中生提出来,让他们发挥想象式地解答,这样还对他们的思维有启迪,引领作用。我认为,这些问题对小学生乃至初中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毫无意义的问题只能让学生思维混乱,没有一点好的作用。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教师在上公开课,教育对象是三年级学生。
6、上课间,他提出了一个问题:雪化了之后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春天。老师纠正了他的答案,说应该是水。事后,一位教育专家对该教员进行了批评指责:学生的答案是对的,因为冬天之后是春天。看来,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想竟然赶上教育专家的思想了。试想,教育专家建议教师将问题换成为“雪化了成为什么?”则效果如何?因此,可以这么说,教师设置问题得认真审查,设置问题要精准,得讲科学性艺术性。问题的设置应该是在引人入胜的情境中而设置的。情境既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使学生在思考时,能够有机会解决该问题涉及到的主旨相关问题。高中语文第二册中有孙犁先生的《荷花淀》,其中有这么几句话:“嗯。还有什么?”“不要叫敌人汉奸
7、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老师就让学生谈谈对上面语句的理解。有学生回答说,这是水生的封建思想的体现。水生在水生嫂的贞节与生命面临挑选时,要求水生嫂放弃生命而保守贞节;同时,也反映了水生嫂的温顺。如果学生了解了《荷花淀》内容的时代背景,如果学生认真审读了《荷花淀》,我想他应该不会作如此的回答。为此,面对这样回答的学生,我们就要帮助学生再次了解文本的历史背景,再次走进文本情节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