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749158
大小:82.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1-22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1、学会6个生字,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 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父亲和妹妹认为男孩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因为他拉出的小夜曲听起来就像是锯床腿的声音,可是有一天锯床腿的声音变成了真正的音乐,这究竟缘于何人?让我们一起走进《唯一的听众》。 出示课件,板书: 唯一的(理解词语)听众 2、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 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纳一下,不外乎这两个: “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你有
3、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好好地读读课文。)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⑴“唯一的听众”是指谁?相机板书:老妇人(老教授)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的老妇人。 ⑵“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三、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1、我们怎样学习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来描写。
4、) 2、今天我们学习通过语言、行动来了解人物性格: 学生默读,画批出写人物言行的句子,读一读。 四、学习通过语言反映人物性格 1、你找到那些句子? 2、指名朗读。 3、分组讨论:从这些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4、指名交流: ⑴相机出示课件: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老人真的耳聋了吗?为什么她要这样说? (理解词语)介意。 指导朗读。 老妇人
5、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为什么要溜走? (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 这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的老妇人。 再读老妇人的话。 ⑵出示课件: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指导朗读。 是呀,老人的语言如诗一般,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增添了几份信心,此时此刻,她心里在想──? (引导学生体会老人是鼓励“我”要持之以恒地练琴,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
6、 ⑶你还找到了哪句? 出示课件:“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指导朗读。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想象什么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断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 5、小结:我“唯一的听众”,她的赞扬鼓舞,是我发奋练习的不竭动力,老教授善于循循善诱,使我爱上了小提琴,教案《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这节课,我们从她的话语中,知道了她是一个真诚、无私、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妇人。 五
7、、作业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老人真诚的鼓励下,“我”的心理、行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回顾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交流感悟,研读课文 1、在老人真诚的鼓励下,“我”的心理、行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⑴老人的鼓励,给我了信心和力量,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里人对我的变化,大吃一惊。 ⑵有一次,她竟说──引说: 这时,老妇人又在想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这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 ⑶(出示课件)为什么我会忘记老人是一个聋子?为什么我会觉
8、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2、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 ()的老妇人。 3、此刻,小伙子有多少话想对这位“耳聋”的老妇人说啊! 假如你是小伙子,你会对这位“耳聋”的老妇人说什么? 学生交流。 指导朗读,读了这段话,你能体会到小伙子此刻的心情吗?(感激、激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结我在学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5、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三、总结课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