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623697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1
《知识观转型下师生话语权的重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知识观转型下师生话语权的重构 摘要:知识观的转变,必然相应地带来教育实践中话语权力的变迁。持有不同的知识观,话语权就会赋予不同的主体。在知识观由科学主义向后现代的转型中,教育中的话语权从失语状态走向了话语失控。随着建构主义知识观的确立,话语权力的赋予与重构也成为了一种必然。 关键词:知识观;科学主义;后现代;建构主义;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40-01 1.教师对文本解读的随意性 后现代知识观的不确定性与生成性,可以让教师不再唯教科书,唯教学大纲是从,但同时又把他们推到了另一个极端,话语权力的过度下
2、放,教师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力。在教学中,他们倾向于对教材、文本做出一种个人性的解读,有的甚至直接抛弃了文本,所有的权威、专家、学者都不得不退居到二线,在他们那里从此不再有权威、专家,他们认为自己解读的文本就是权威。这种随意性的解读,正是教师话语权力过度伸张的必然结果。2.教学场域中学生言说的失控 学生同样也不必唯书本,唯老师是从,对这些外部的知识,学生同样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并做出自己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界限消失了,无所谓教师,无所谓学生,大家都拥有着同样的话语权力。教师失去了权威,
3、学生很少再愿意去倾听教师怎么去说,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会被排斥。他们注重的不再是信息的输入,而更喜欢信息的输出,他们更倾向于在课堂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于是就形成了高声话语与低声话语同时发声的局面,高声话语、低声话语是笔者自己杜撰的两个概念。高声话语即是指较有质量与生命力的话语,低声话语是指质量相对较低且缺乏生命力的话语。如此,两种话语同时发生,留下的只会是噪音。 三、知识观反思下的话语重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的确立 建构主义是超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自提出以来就在教育领域内引起了巨大反
4、响,也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种主流思潮。 建构主义首先是对知识的确定性与客观性提出了怀疑,它否认对事物会有一个终极的认识。它强调在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表现在: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它注重个人原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建构性。②主体之间的互动。它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虽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可能达到完全客观与一致的程度,但知识必须在人类范围内构建起来,知识就是在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认识主体间
5、的交流讨论,最终达成一致的结果。这种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的是知识的社会性,认为知识就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 (二)话语的重构 1.学生话语权的赋予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是不能直接放入到学生这个容器里的。知识的获得是需要主体自身建构的,因而在教学中必须要把话语权下放给学生。第一,让他们有充分的表达权。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对问题与事物的看法,而不仅只是一个听众、观众的角色。第二,给予学生自由的提问权力。在课堂中不但应该允许学生对自己有疑问或是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而且对这种行为更应采
6、取鼓励的态度。第三,要让学生享有对话的权力。创造环境,让学生能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同时也给学生间的对话留下足够空间和余地。第四,赋予学生一定的评价权。允许学生对课本及教师的言论提出异议与质疑,鼓励学生间进行论辩与互评。 2.教师话语权的赋予 首先,要给予教师与课本进行对话的权力。在建构主义知识观下,作为法定知识的课程不再是合理性与合法性兼备的化身。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被单独分离了出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合法并不代表其就一定是合理的。对课程的合理性审视越来越成为了一个普遍性的现象。课程要进入课堂,要经过
7、教师的阐释,这是教师与课程文本的应然关系。[6]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仅仅是政策的执行者,秩序的服从者,课程的操作者,方法的消费者[7]。这种虚假话语权的改变,已成为教师发展和教育的必然要求。允许教师与课本进行直接对话,对教材、课本进行重构与再创造,正是知识观转型下的客观要求。 其次,保证教师优先话语权。教师的优先话语权即是指相对于学生,必须给予教师一种优先的话语权力,其中包括知识的选择权、知识的评价权等。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主观建构性与社会性,认为知识是一种在主观建构基础上的社会性建构。而在这种建构
8、的过程中,教师作用是多方面的:第一,教师是新知识、新信息的提供者。新知识和新的信息主题是建构的起点,否则知识建构将无从谈起,而教师正是新知识、新信息的提供者。第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建构主义虽然强调知识的主观建构性,同时它又强调知识的社会性。它主张的并不是一种极端的个人建构,因而对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的引导也是极其重要的。第三,教师是达成社会共识的中介者与促成者。知识在个人建构基础上如何达成共识,会不会形成学生都各持己见的局面?教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