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582712
大小:5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1
《制造类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思路与实践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制造类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思路与实践探析谭海林(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4)摘要:针对目前校企合作的不足,结合制造类专业课教学实践探索,提出了“校中厂”教学模式,对该模式的内涵及实施进行了阐述。同时以模具专业为例就如何实践“校中厂”教学模式进行了说明。该模式能使高职教育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逐步扩充,职业素养逐步提高,社会能力逐步增强。..关键词:制造类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创新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1672-5727(2014)08-0125-0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
2、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企业一般不积极主动,工学结合很多情况是高职院校一厢情愿。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场地及人力资源,探索建立“校中厂”实训基地的新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和产教结合长效机制,是当前高职院校重点思考的课题之一。“校中厂”产教结合教学模式可使学校的专业产业化,教师可根据“校中厂”生产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组建集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于一体的教学队伍,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
3、践操作的“零距离”对接。在“校中厂”内,学生身处真实企业之中,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使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很好地有机融合起来。同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校还能整合资源节省大量设备投入及实践教学费用。关于“校中厂”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宏观层面的研究比较多,但具体到运行机制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不多。笔者着重探讨基于“校中厂”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校中厂”教学模式的内涵通过将院办机械工厂和制造类专业的实习、实训场地、设备等资源进行整合,构建生产型教学平台,即组建按市场机制运营,独立管理,独立财务,生产真实的产品,具有集教学、科研、
4、培训、技能鉴定、技能大赛、技术推广与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校中厂”。通过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在“校中厂”实施融教学与生产于一体的现场教学,其主要特点:(1)生产任务贯穿教学内容。在全部专业课程中,将生产任务进行分解,归纳不同的项目单元,按照每一项目单元所解决问题的性质,分布到各课程之中。(2)利用生产环境开展现场教学。利用“校中厂”的生产环境,引导学生学和做,让学生在学和做中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成长发展。使学生能在学校亲身体验生产,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3)学生在各职能部门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在各职能部门担任一定的角
5、色,通过角色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岗位,明白岗位责任,保证学生能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轮岗、定岗实习。“校中厂”教学模式的实施“校中厂”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之处是如何将教学与生产任务结合起来,即如何在“校中厂”所承担的真实任务中全面落实教学计划,通过对某项目的实施全面落实教学内容,使实施过程中的分项任务与学生岗位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为完善“校中厂”教学模式体系及内容,使之成为实用性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校中厂”教学模式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校中厂”的实际工作特点妥善安排,使学生的职业技能
6、提高能阶梯递进。制造类专业可以采用“321”培养方案,其中的“3”指前三个学期,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2”指第四、第五两学期,即在“校中厂”实施工学交替,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而其中的“1”指第六学期,进行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培养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能力。其关键是在“校中厂”中工学交替的实施,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适应性实习阶段、生产性定岗实习阶段和技能考证阶段。适应性实习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适应“校中厂”工作环境和现场管理制度,对产品生产制造的各个主要岗位进行适应
7、性操作,了解产品制造工艺流程,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在指导教师和“校中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任务。生产性定岗实习阶段主要目标是:对某个工种进行专门技能操作训练及全面的了解,能在指导教师和“校中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能独立处理本工种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技能考证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取得高校毕业证的同时,获得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课程设置优化与整合“校中厂”教学模式主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展开教学,因此要根据岗位能力要求,重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优化整合,形成以岗位能力为核心
8、、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原教学模式中课程门数较多,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融合在一起,学生很难形成综合应用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制造类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可以整合为机械制图基础、机械工程基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