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通络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论文

消渴通络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论文

ID:25487376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0

消渴通络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论文_第1页
消渴通络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论文_第2页
消渴通络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论文_第3页
消渴通络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论文_第4页
消渴通络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消渴通络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消渴通络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论文.freelmol/L,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或两者均满足。②临床表现:感觉障碍,如肢体麻木、疼痛、无力等;运动障碍有腱反射减弱、消失。③实验室检查:肌电图示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延迟,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40m/s,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45m/s;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等电生理异常。④中医辨证分型为气阴亏虚、瘀浊阻络。⑤经常规饮食控制加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控制血糖,空腹血糖8.0mmol/L,且餐后2h血糖10.0mmol/L,并稳定1周。⑥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

2、变。1.2排除标准①糖尿病足中、晚期患者;②有严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③有酒精中毒、重金属中毒、化学物品损伤、感染及营养障碍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史及中枢神经病变者;④经治疗,空腹血糖仍8.0mmol/L,或餐后2h血糖10.0mmol/L者;⑤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28m/s,腓肠神经的感觉电位消失者;⑥病历资料不全者。1.3一般资料80例病例均为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DPN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消渴通络丸治疗组(治疗组)40例、口服西药弥可保对照组(对照组)40例。其中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0~76岁,平均(6

3、1.75±10.5)岁;糖尿病病程0.04~30年,平均(8.04±6.88)年;DPN病程0.02~7年,平均(2.59±1.94)年。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7~70岁,平均(58.18±10.05)岁;糖尿病病程0.42~23年,平均(5.78±5.35)年;DPN病程0.2~5.5年,平均(2.24±1.84)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4治疗方法2组均予常规治疗:①采用饮食疗法及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8.0mmol/L,且餐后2h血糖10.

4、0mmol/L;②口服维生素B120mg,每日3次;③肌肉注射B120.5μg,每日1次。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弥可保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8120.5mg,每日3次。治疗1个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消渴通络丸(院内制剂),每次10g,每日2次。治疗1个月。1.5观察指标与方法①临床表现:肢体麻木、疼痛、下肢无力、感觉障碍。评分标准:不出现为0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4分,重度为6分。感觉障碍:使用10g细丝及大头针刺大脚趾背部的方法,答对8/10以上为正常,4~7/10为轻度,3~1/

5、10为中度,0/10为重度。②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40m/s,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45m/s为正常值范围。③生化指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变形指数、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性。1.6疗效标准显效:临床评分差值与治疗前比较≥2/3,治疗后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NCV)提高5m/s以上者;有效:临床评分差值与治疗前比较≥1/3而2/3,治疗后肌电图示NCV提高3~5m/s者;无效:临床评分差值与治疗前比较1/3,治疗后肌电

6、图示NCV提高小于3m/s者。1.7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以x±s表示,同组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比较及组间变化率比较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所有数据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2结果(见表1~表4)表1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2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下同)。表3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略)表4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略)3讨论DPN属于中医学的“

7、消渴”、“痿证”、“痹证”范畴。认为本病不仅与消渴日久,阴虚燥热,伤阴耗气致气阴亏虚有关,还与阳虚寒凝、浊毒阻络相关,属本虚标实之证。气阴两虚是DPN发病基础,瘀浊痹阻、脉络失养是其病理特点,而且瘀浊始终贯穿于DPN整个过程。笔者在灵活运用李东垣用以治疗痿证之学术思想及清燥汤思路的基础上,总结出益气温润、化瘀通络之法,并结合临床加减组成消渴通络丸方。方中以威灵仙、牛膝共为主药,其中威灵仙味辛咸性温,其性善走;牛膝味甘苦酸平,入肝肾经,两者合之则能活血祛湿,强腰止痛,宣通五脏、十二经。辅以淫羊藿和黄芪分入肾脾,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

8、、祛风湿;黄芪补中益气,生用走表固表、利湿消水肿。炮附子合荔枝核通行十二经,逐寒燥湿止痛,善祛凝寒痼冷。白芍与木瓜合用,养血润通、舒筋缓急。忍冬藤与薏苡仁配用清解变生之湿热浊毒,渗湿除痹。玄参佐姜黄解毒散结、活血化瘀,偏走于上。葛根入颈解项背之苦。以蜈蚣、全蝎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