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人体词“nose”和“鼻”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人体词“nose”和“鼻”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对比研究

ID:25448045

大小:73.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20

英汉人体词“nose”和“鼻”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对比研究_第1页
英汉人体词“nose”和“鼻”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对比研究_第2页
英汉人体词“nose”和“鼻”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对比研究_第3页
英汉人体词“nose”和“鼻”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对比研究_第4页
英汉人体词“nose”和“鼻”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对比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英汉人体词“nose”和“鼻”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对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英汉人体词“nose”和“鼻”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对比研究刘志成(云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云南昆明650091)摘要:由于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而词汇的核心是词义,因此一词多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隐喻和转喻常常只是被当作修辞手段进行了研究,没有揭示出二者的实质。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和转喻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二者是词义演化和一词多义的认知机制,这样,就把认知主体“人”包含了其中,抛弃了对语言进行封闭式的、内省式的研究。此外,范畴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具有重要的认知属性,而人体词

2、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是认知的“元概念”,因此,对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的转义范畴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触及认知主体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本质的认知意义。该项对比研究不仅对于词义演化和一词多义有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对于认知主体的思维特点也会有更深入的了解。kcms/detail/53.1044.S.20150107.1306.016.htmlTheparativeStudyoftheCategoriesofSemanticExtensionofPolysemybets“Nose”and“Bi”fromtheCo

3、gnitivePerspectiveLIUZhicheng(SchoolforNon?EnglishMajors,YunnanUniversity,Kunming650091,China)Abstract:Vocabularyisthefoundationoflanguages,andthecoreofvocabularyismeaning,sopolysemyisaveryimportantlanguagephenomenon.Foralongtime,metaphorandmetonymyhave

4、beenstudiedasrhetoricaldevices,ptstostudythetthecognitiveperspective,inthisportantcognitivemeansofhumans,andbodyterms,asthecognitivestartingpointoftheeta?concepts”ofcognition,sotheparativestudyofthecategoriesofsemanticextensionofpolysemybetsfromthecogni

5、tiveperspectivehasimportantcognitivemeaningtotouchthethinkingmodesandcognitivemeansofthecognitivesubjects.Thisstudycannotonlycontributetoadeeperunderstandingtothesemanticevolution,butalsocancontributetoabetterunderstandingtothethinkingandcognitivecharac

6、teristicsofthecognitivesubjects.Keys;nose;polysemy;categoriesofsemanticextension人类认知世界的规律是由近及远的,不管是中国古代哲人认为人类认知世界的规律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还是西方古代哲人认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著名哲学家Protagoras普罗塔哥拉曾指出:“Manisthemeasureofallthings”[1]。可以看出,中西方民族都认为人体是认知世界的起点,因此人体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元概念”;此

7、外,一词多义是语言中非常普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现象,它是认知主体与客观世界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对客观世界进一步认识深化和扩大的结果,英汉人体词均具有一词多义的现象,人体词是如何在原型义或者叫本义的基础上实现词义拓展的,不仅有助于揭示词义演化的规律,而且对于揭示认知主体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属性隐喻和转喻一直以来都被当作千古之谜,对其研究进行了几千年,相继出现了众多的学说,比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比较论”,亚氏指出:“使用隐喻须首先在‘同种同类的事物’间发现‘可资借喻的相

8、似之处’”。亚氏还指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它物,这个词变成了隐喻词”[2]。此外还有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Quintilian)提出的“替代论”观点,昆氏指出“隐喻只是点缀在风格上的高级饰物”。然后Richards在1936年首先提出了隐喻互动论,将表示两个不同事体的思想并置,就可互相作用,产生隐喻义[1]。这些对隐喻的研究都没有揭示隐喻的本质,LAKOFF,JOHNSON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在语言中,而且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都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