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干预糖耐量低减研究进展论文

中西药干预糖耐量低减研究进展论文

ID:25404968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0

中西药干预糖耐量低减研究进展论文_第1页
中西药干预糖耐量低减研究进展论文_第2页
中西药干预糖耐量低减研究进展论文_第3页
中西药干预糖耐量低减研究进展论文_第4页
中西药干预糖耐量低减研究进展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西药干预糖耐量低减研究进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药干预糖耐量低减研究进展论文.freelmol/L(126mg/dL),餐后2h血糖(2hPG)≥7.8mmol/L(140mg/dL),但11.1mmol/L(200mg/dL)。近年来,随着对2型糖尿病病因学及发病机理认识的更新,认为IGT是2型糖尿病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因此,IGT能否进展为2型糖尿病或逆转为正常糖耐量者,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目前,对于IGT患者需要进行治疗的看法趋于一致,对干预效果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现将国内近年来有关IGT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流行病学概况1.1患病情况世界IGT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IGT的患病率差异很大,患病率为1%~3

2、2%;1986年我国大庆的IGT患病率男女均为0.9%2;1995-1997年我国11省(市)18000余人的调查,IGT标化患病率为4.79%,.freel,1/3的转变为正常,还有1/3仍维持IGT状态3。我国每年由确诊的IGT患者发展成糖尿病(DM)患者150万~180万4。1.2危险因素及患病危险性IGT患者伴有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间歇性跛行和下肢坏疽),肥胖、血脂异常、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空腹时的前胰岛素/胰岛素比值增高,还有出生时低体重等情况较一般正常人群增多。特别指出IGT是冠心病患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IGT微血管病变是DM严重并发症的早期改变,如I

3、GT视网膜微血管、DM肾病的白蛋白前期-间歇性微量白蛋白尿及DM神经病的前期周围神经病变4。2发病机制2.1西医对糖耐量低减发病机制的认识IGT的病因同DM一样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IGT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前者包括引致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素(INS)分泌缺陷的基因;后者主要包括逐渐高龄、饮食结构不合理、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各种心理及情绪异常变化、各种应激等5。其中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IGT的易感性,而多种环境可能是促使IGT发生的外部原因。由于遗传异质性,IGT中主要是IR还是INS分泌缺陷,各家报道不一。现认为IGT发展为DM是INS抵抗和分泌缺陷共同作用的结

4、果。王氏等6对IGT的病理生理进行综合阐述,认为IGT的发展与激素的分泌异常(包括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淀素、瘦素以及多种胃肠激素作用能力和/或分泌量的异常)、脂代谢异常、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心血管系统变化、消化系统代谢改变、骨骼肌形态学改变及维生素代谢都有可能参与IGT的发生和发展过程。2.2中医学对糖耐量低减发病机制的认识中医学无此病名,对其病因病机的研究散见于消渴病的文献中。《内经》中有脾瘅、消渴、消瘅名称的记载,《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口干。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

5、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吕氏7认为脾瘅很类似于DM前期,脾瘅发展的后果是转为消渴。孙氏8认为脾气虚是IGT的重要阶段。目前,中医界认为IGT属于消渴病的前趋阶段,多有脾虚、肝郁、瘀血、痰阻及脏脆等病因病机,而其中以脾虚脏脆为主要因素。3药物治疗进展3.1西药干预治疗3.1.1磺脲类药物(SU)SU主要增加INS分泌,同时对IR有轻度到中度外围作用,从而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尤其对INS分泌功能严重降低者9。然而,在IGT初期血糖仅轻度升高,一般经饮食控制可恢复正常,不需用SU,且此类患者对SU敏感,易于发生低血糖反应。3.1.2双胍类二甲双胍

6、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主要是在肝脏通过降低葡萄糖产生(大部分是通过抑制葡萄糖的异生)而发挥作用,因而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另外,二甲双胍能改善INS的敏感性,是通过对骨骼肌的直接作用还是通过体重减少和/或减少葡萄糖毒性的间接作用尚不清楚。据此机制,潘氏10采用二甲双胍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治疗,初步显示DM发生率3.13%,较对照组21.12%明显减低。苯乙福明是双胍类的另一种降血糖药物,其对IGT的干预效果尚不明确。芬氟拉明与氟西汀二者均属5-羟色胺(血清素)激动剂,国外学者发现二者对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有减轻体重和降低胰岛素抵抗作用;伴随体重下降将进一步改善INS活性,故

7、可用于IGT(尤其是肥胖型IGT)的防治。3.1.3阿卡波糖(拜糖平)此药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从而减轻对β细胞的刺激,使血浆INS分泌减少,降低高INS血症,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拜糖平可能是今后治疗IGT(尤其是伴高INS血症者)的一种值得选择的药物,用以减轻IGT患者IR,预防和延缓其向2型糖尿病的发展,且不增加体重,不发生低血糖症9。3.1.4胰岛素增敏剂(如曲格列酮、吡格列酮)该类药物通过提高组织对INS的敏感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