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396024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0
《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设问的实施策略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设问的实施策略论文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设问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动力。现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设问已成为各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设问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动力。现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设问已成为各位教师体现主体教育、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普遍形式,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设问有穷而思考无限。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设问是
2、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一、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设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为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把原来的“满堂灌”演变成“满堂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最近二十年比较有影响的教学改革命题,许多教师也把这话作为自己教育改革的思想观念。但是,在一些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针对过去“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许多教师开始注重“启发式设问”教学。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的欠缺,于是“满堂灌”便成了“满堂问”,以为这就是“主体”、“主导”的统一,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误解。因为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所依次抛出自己所“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
3、,常常成为学生的思想圈套,而学生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学生没有一点个人的创见。2.教师受专业化水平的限制,课堂设问表面化由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水平的限制,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对于问题的设计不到位,设问只能随意地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类似的毫无实际意义的问题,提的这一些“是非问”,学生也是简单的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氛围貌似热闹非凡,实则设问和学生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学生也只能是简单附和,并没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设问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3.课堂设问空洞浮泛
4、,使学生茫然失措每一知识点教学,都有很多问题,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特别是学生已有的与本堂课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提炼出几条重要的教学问题来。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教材的疑点、难点和重点。重要的问题并不是大而空泛的问题。问题貌似宏大,但抽象空洞,使学生茫然失措,导致设问后的“冷场”和“卡壳”,达不到设问的目的。4.只关注优秀学生,设问对象的片面性有的教师设问只盯住几个尖子生,不面向全体学生。每节课只让几个尖子生答问,这些教师的理由是差生基础差,抽起来答不出,浪费时间
5、,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时间久了,未被抽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学生机械的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二、提高课堂设问有效度的实施策略1.面向全体,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设问应面向全体,因人而问。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差异教学,甚至在备课时已注明不同问题的不同的设问对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每一个
6、生命个体的学习需要,使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达到人人有效学习的目的。巧设问题坡度,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设问时可以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做文章,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通过阶梯式地设问,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让成绩一般、差的学生发言。不仅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堂能积极思考,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激励他们攀登的勇气和探究的欲望,而且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引发智慧碰撞,激活生命体验,培养
7、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以点带面,达到了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的目的。变一人设问为人人参与设问。教师设问、学生作答是课堂设问的一贯模式,学生没有学会“问”,而是只学会“答”,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问”的权利和能力,陷入被动状态。因此,课堂设问也应该转变观念,打破教师的垄断地位,让学生人人参与,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功能,让他们在主动质疑、释疑中增长知识、发展思维。2.课堂设问要有目的性课堂设问必须切合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做到目的明确,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这是有效课堂设问的前提。那些随意性设问,随心所欲地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8、,结果是教师不知所问,学生不知所云,影响了教材的整体性和教学的连贯性。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设问时,应首先考虑该不该问,在什么地方问,怎样问,坡度多大,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特别是要紧扣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要钻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