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论文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论文

ID:25319725

大小: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9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论文_第1页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论文_第2页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论文_第3页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论文_第4页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论文_第5页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论文_第6页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论文_第7页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论文_第8页
资源描述: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论文【摘要】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特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有“胆碱能学说”和“β淀粉样蛋白学说”。针对干扰病原性Aβ合成和沉积的药物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钙拮抗药、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药以及基因治疗也是热门的研究方向。但上述特效药物的研究仍处于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阶段,目前临床应用药物大多还是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各相关症状,主要是改善胆碱能神经传递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常作为首选药物)及改善脑代谢和血循环的药物等。激素替代疗法、非甾体抗炎药、免疫疗法等也在研究中,且已在临床有部分应用。本文就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

2、药物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神经纤维缠结;胆碱能学说;β淀粉样蛋白学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又称早老性痴呆。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特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于老年前期和老年期。本病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加重.freelyloidpeptide,Aβ)的沉积形成老年斑(Seniorpatch,SP)3。3发病机制3.1淀粉样肽假说目前普遍认同的AD主要发病机制:具有神经毒性的Aβ在脑实质沉积,启动病理级联反应,形成NFT,导致广泛的神经元丢失。脑组织的破坏导致功能的损害,出现痴呆症状。Aβ沉积所

3、形成的SP是AD的主要病理学特征。膜内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precursorprotein,APP)为Aβ的前体蛋白,APP的水解主要在内吞小体溶酶体系统内进行,与APP水解有关的分泌酶有α、β、γ三类。APP有770个氨基酸残基,若先由α分泌酶在687位点水解,再由γ分泌酶在711/713位点水解,则不会产生淀粉样肽Aβ;若先由β分泌酶在671位点水解,再由γ分泌酶在711/713位点水解,则会产生Aβ40和Aβ42。其中Aβ40是主要形式,而Aβ42则是致病形式,能沉淀形成SP4。3.2微管相关蛋白异常学说AD的另一病理学特征是NFT。Tau蛋白是一种含磷的微管相关

4、蛋白。AD患者的Tau蛋白被异常高度磷酸化和糖基化后,失去促微管组装的活性,引起微管蛋白(Tubulin)分子间广泛交联,影响细胞信号转导,并可产生细胞毒性,而被修饰的Tau自身则形成双螺旋纤维丝,成为NFT主要成分之一。3.3基因突变学说AD的相关突变基因有21号染色体上的APP基因,14号染色体上的早老素1基因和1号染色体上的早老素2基因,19号染色体上的载脂蛋白E基因。(1)APP基因,该基因突变会导致APP异常水解而生成毒性Aβ。(2)早老素基因(Presenilin,PS),早老素PS1和PS2的突变参与了AD的SP和NFT的形成。PS的病理作用是促进Aβ沉积,损伤线粒体,产生自

5、由基,导致钙稳态失调,增加Tau蛋白磷酸化及释放调亡因子和提高糖原合成激酶(GSK3β)活性而诱导细胞凋亡。有研究报道,具有PS1基因缺陷的个体均患AD,早发型家族性AD中有70%~80%是由PS1引起的5。(3)载脂蛋白E基因,等位基因ε4增加或ε2减少,会导致载脂蛋白E的异常表达。载脂蛋白E(ApolipoprotienE,ApoE)可促进Aβ形成,减少Aβ清除,促进tau高度磷酸化和形成双股螺旋细丝以及使乙酰胆碱合成减少6。3.4神经细胞死亡的最后共同通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细胞死亡的“最后共同通路”(Finalmonpathine),石杉碱甲(HuperzineA,哈伯因,双益平

6、),利伐斯的明10,Unonepeoil等。其中Unonepeoil有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无肝细胞毒性,不需要监测肝功能11。此外还有卡巴拉汀(ENA713Exelon,艾斯能)和长效的美曲丰/美曲磷酯(Meitrifonate,敌百虫)。4.1.2改善胆碱能神经功能的其他药物(1)乙酰胆碱合成前体:乙酰胆碱、卵磷酯、氨基甲酰、甲基胆碱等,均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尚无统一结论。(2)毒蕈碱M1受体激动药:占诺美林12,是目前发现的选择性最强的毒蕈碱M1受体激动药之一。盐酸小蘖碱(Berberine)13处于实验阶段。(3)M受体生成药:知母的有效成分Sarsasapogenin,可加快M受体

7、的生成速度,故不会产生激动剂或阻滞剂的不良反应,符合临床要求。但对其的研究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14。4.1.3非胆碱能特异性的神经改善药物目前较受关注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能刺激神经细胞产生和释放Ach。临床试验显示15,早期AD患者应用NGF类似物,能减轻和逆转认知障碍。但NGF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口服和注射无效。4.2针对“β淀粉样蛋白学说”的药物——干扰Aβ形成和沉积的药物在AD的细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