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的社会学分析

“钱学森之问”的社会学分析

ID:25148781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7

“钱学森之问”的社会学分析_第1页
“钱学森之问”的社会学分析_第2页
“钱学森之问”的社会学分析_第3页
“钱学森之问”的社会学分析_第4页
“钱学森之问”的社会学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钱学森之问”的社会学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钱学森之问”的社会学分析钱学森之问的社会学分析 2009年10月31日人民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人们在缅怀钱老一生对新中国的卓越功勋与抒发爱国情怀之时,也不禁想起他晚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警示之言。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不仅萦绕在钱老和温总理心头,也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的困惑。关于社会学的发问方式,南京师范大学高水红在其《谁的和何以可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种知识学设问》提出了谁的何以可能两种,这两种设问方式也为我们研究教育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L.  1钱学森之问谁之问  1.1钱学森之问是国家之问  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是21世纪最宝

2、贵的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屡次提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理念,而科教兴国的背后恰恰是人才强国。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在实行211工程和985工程后,又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国际一流大学的目标,采取了诸多经济和政策方面的刺激措施来激励人才工作发展,如长江学者计划、国家创新型团队计划、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最高科技奖等等,可见我们国家是重视人才的。每年国家公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并与他们签订合同确保他们学成回国建设祖国,看来我们国家是缺少人才的。  1.2钱学森之问是历史之问  钱老晚年十分关注教育事业,曾多次提到类似的问题。他曾直言不讳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和民国

3、时期所培养的大师相比!回想起20世纪前期,我们的大学是培养出了大师级人才的,像哲学大师金岳霖、贺麟、熊十力、冯友兰,国学大师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及在西南联大求学的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等,这一大批耳熟能详而又生逢乱世的大师或后来成为大师的人物,又如何不令人动容。而如今我们大学数量增加、经费增多,办学条件改善了很多,却缘何杰出人才的比例降低了很多?可见,某种程度上说,钱学森之问是国家之问。  1.3钱学森之问是教育之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扩招在为人们获得更多接受高层次教育机会的同时,也遭受到了质疑,教育质量下降成为公认的现象。钱学森之问看似不完全

4、针对教育,但实则主要问的是教育。科研论文数量世界第一,被引用次数却百名开外,教育牵涉到家家户户的利益,而我们的教育是广泛遭人诟病的,而教育当局仍沉醉于少数专家的歌功颂德,似乎并未有过深刻的反思,以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钱学森之问何以可能  巨星陨落,国人同悲,因为这是一个缺少大师的时代。关于钱学森之问的的症结,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2.1应试教育理念  我国是最早使用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国家,其中科举考试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其观念更是深入人心。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学生太尊重权威,在课堂上发问的学生太少,更缺少对权威的质疑,指导思想基本上是求同排异,将禀赋、特质

5、各异的学生用统一的模式进行统一塑造。如此一来,导致学生缺乏对知识的兴趣,继而丧失独特的、创新的能力。据悉,在历史上一些名人都曾严重偏科,若以今天的高考录取制度,根本就进不了大学,包括高考数学成绩15分的钱钟书,高考数学成绩4分的季羡林,清华北大两次考试数学都是零分的吴晗,而罗家伦被北京大学录取时,数学考零分,但他最后却当上了清华大学的校长。  2.2大学精神的失落  曾几何时,思想的盛宴、科学的殿堂是外界对大学的赞誉,有容乃大,兼容并包是我们极力推崇的大学精神,大学的发展活力就赖于吸收不同流派的思想,通过百家争鸣,在大学这个熔炉里最终铸就成为闪耀夺目的金刚石。而如今,大学的兼容

6、并包精神已悄然逝去,学术繁荣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大学精神危机。我们的大学太过急功近利、趋炎附势,就科研而言,以数量说话,而不是以创新和质量取胜。如此环境下,学者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现象不免应运而生,这样的氛围恐怕也难以培养学生海阔天空的思维。俯瞰当今的中国大学,高楼林立,大师难觅。我们并不否认大学对物质文明(如新校区建设,建造大楼等)加大投入的必要性,但对物质的注重并不能成为对精神的贬低。  2.3人才培养模式僵化  从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的需求角度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僵化单一。首先,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大学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7、和教学理念上未能有效地围绕市场需求进行适时调整,没有找好人才培养诸环节和就业市场的衔接点,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其次,培养层次结构不合理。在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过分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而弱化了对原有优势学科的开发,部分院校争相为了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而单纯追求学校的综合性和专业设置的大而全。  3破解钱学森之问路在何方  钱学森关于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度被不少专家学者称之为天问。本文认为破解钱学森之问应从以下三点着手。  3.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