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134933
大小:54.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8
《传统教育,唯美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传统教育,唯美教学一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尝试付亚芳(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职业教育中心辽宁锦州121016)摘要: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积累的优秀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教育和造就了一代乂一代炎黄子孙。在对学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平民族传统美德已经成为一个研宄的课题,引起了更多国人的关注。在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不仅对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意义重大,而且对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具有不可替代
2、的作用。因此,结合所教学科特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关键词:传统美德语文教育教学中国文学和语文教学历来有“文以载道”、“文道并重”的传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于潜移默化之中,让传统美德在语文课堂闪光。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3、时要贯彻思想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找好教材的渗透点,并关心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动向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巧妙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都有与双基相联系而乂相对独立的德育目标。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在古代作品中直接体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论语》以及孟子、荀子、墨子的作品,以及后来的浩如烟海的名家名作,都是很好的教材,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1.在语文活动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4、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辅以一些语文活动,比如表演课本剧、朗诵演讲比赛、专题正文活动、手抄报比赛等等。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兴趣,还能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课外语文活动是我们进行德育的又一个主要阵地。2.在作家事迹精神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作家故事是文学背景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作家身上体现冇不畏强暴、自强不息、坚持正义、刻苦努力、立志爱国等中华民族的传统品德。司马迁曾总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5、,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却不断定向强盛的巨大动力,因此可通过作家名人的事迹精神感召学生。3.在课外阅读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0前,学生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而且所选的内容不是很好,多沉溺于漫画卡通、网络小说、科幻侦探故事等,还有些消沉的作品,所以我们老师必须作好引导。例如课外阅读所选的《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就是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礼仪教育的素材。二、传统美德教育必须加强针对性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尊重父母、不尊重师长、不珍惜
6、同学情谊的问题,我认为,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应该对学生加强亲亲仁人的传统美德教育。亲亲之情是中国道德的基础,而我们手上的语文教材,不少篇章都可以作为这个方面教育的好材料,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朱德同志的《冋忆我的母亲》、现代诗人艾青的《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等。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我们在教学这些篇章吋,千万不要忘了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亲亲仁人的传统美德因素。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考
7、虑别人的感受、缺乏礼让等情况,我认为,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加强谦和宽厚的美德教育。“谦和宽厚”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礼”之动作的结果,而这种美德又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包容性,使得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能和睦相处,继而产生了强大的民族活力,在此基础上逐步达到了社会规范与个人需要的统一。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教育作用在弘扬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特殊功能,这正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优势,寓传统美德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为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8、、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打下坚实的品德、情感、意志的基础。参考文献[1】高路《中华传统美德书》.2007,10。[2】杨谧《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2014,0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