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互助型”学习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互助型”学习论文学校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深深地明白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关键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在接受性学习的开展探究基础上,“自主互助型”学习发挥的作用必将日益受到广大学校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深深地明白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关键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在接受性学习的开展探究基础上,“自主互助型”学习发挥的作用必将日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因此,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出,各科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发挥个人能力和集体的作用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我们在
2、今后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主导方向。何为“自主互助型”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并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研究性学习手段,通过解决、处理问题而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自己各种能力的一种学习形式。这种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实践证明“自主互助型”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自学方式、拓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互助型”学习,同时又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科学手段,少走弯路?本人在长期的教学探索实践中,有如下几点个人的教学体会:第一:自主互助学习,
3、注重师生之间双边互动是教学的关键,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讲授法的二元互动格局,使之转化为多元互动。在自主互动教学中,学生要学会质疑问难,把握正确的思维角度,并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思考问题,每位学生都可与小组全体成员共同讨论探究、质疑问难,教师及时点拔。所有学习参与者均可在探究中进行感悟,做出自己的见解判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得出自己的正确结论,从而形成多元互动的活泼局面。这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不断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相互促进、分析评价的互助合作能力。第二:自主互助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带着问题读书的意识(一般体现在课前预习教学中),并要求学生
4、在常有的观点碰撞进程中;去分析、判断、归纳问题。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后,再回到互相讨论、共同探究之中,学会从所学的知识、经验中去寻找准确答案。这在本质上是启发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辨析问题、归纳问题,并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寻求多样性的答案。“自主互助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从而变“要我学会”为“我要会学”的学习兴趣与方法。第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自主互助型”学习模式,重要的是转变教学观念,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大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互动时间,让他们真正的冲
5、出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育的旧模式(一般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能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观念转变为“师生民主平等”,建立“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良好平台和理念,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多方向、多形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者的作用,以引导、帮助、激励、启发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既要学会教师教过的知识,帮助学生发挥学习实践者的作用,又要认清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增强主体意识观念,努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能力。例如教学《中国行政区划》一课时,让学生将课本中已备好的
6、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拼凑图按虚线剪成若干块,进行名称与位置记忆活动。活动后教师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活动时做法。甲说按照长江、黄河流经的行政区域开始记忆。乙说从沿海与国界由外向内景象记忆。丙说我的做法从北京向北、向南铁路线经过的省区着手记忆。丁依旧有关行政单位面积从大到小开始记忆等等。学生各尽其能,积极探索学习方法,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互助型”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应该因材施教机动灵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实际情况对自主互助学习的引导也要不枸一格。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自”即体现在“自己”、“自由”,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主”即体现
7、在“主动”、“主见”、“独立”的前提下主观学习。那么“互助”主要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探究学习的形式。我觉得“自主、互助”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值得大家尝试的教学模式。因为学生乐于接受,教师也易于引导。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教科书的内容,而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表达、归结等获取的并且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活知识。通过互相讨论,共同探究表现出自己的见解与感悟。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觉完善、构建、武装自己,并获得更高层次的新发展,又为今后更好地接受终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便于教师了解自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