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82729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7
《小学作文教学的两个盲点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作文教学的两个盲点及对策 小学作文教学的两个盲点及对策 邹宁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长期以来却一直未能走出费时低效、缺儿童生活气息、少创新思想的怪圈,作文教学就像穿着厚重冬衣在逆风中前行,举步维艰。对此,人们见仁见智,归因各异。我认为,这是现行作文教学上存在的两个认识盲点所致。于是,我就尝试着给作文寻找一件美丽灵动的春衣。 ——盲点之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无论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现代诗人郭沫若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都强调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才
2、能“情动而辞发”,写出好文章,“此外别无心得和方法”(鲁迅语)。这一阅读先于写作、左右写作的传统思想使得作文教学起步太迟,延至三年级才开始作文教学,无疑延误了写作训练的时机。 对策:提前练笔,启蒙开篇 阅读必先于写作吗?非也。笔者认为写作可先于阅读。美国教育学教授唐纳德·格雷夫斯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视文章为“密码”,写文章是编密码,而阅读则是破密码。“在孩子看来,编密码要比破密码容易。而且,如果你知道怎样编造,那么,你也就知道怎样拆开。显然,写作是能够促进阅读的。”调查也证实了他的这一理论,90%的孩子在开始上学的时候就认为自己会写作,而认为自己会阅读的
3、孩子则只有15%。 其实,写作是人类一种表达思想的活动,并非从识字后才开始。只要有思想,孩子们就会本能地使用“写作”这个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要使学生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孩子们最初的本能是画符号,在他们还没有上学以前,就什么地方都画——墙上、水泥地上、有雾气的窗户上……这就是他们的一种自我表达,告诉你“我在这儿”。我曾做过一个试验,把一本印有漂亮卡通人物的日记本,发给刚进校不久的一年级小朋友,说:“这是你们自己的心情日记本,如果你们愿意,现在就可以开始记录你生活中精彩的瞬间。”结果小朋
4、友们全都写了,没有谁说“我不会写”。尽管写得比较稚嫩,有的仅为一句话,还不够通顺,但文字已成为他们思想、生活的另一种流露,这才是最美丽的。 作文为什么就写不好呢?吕型伟指出:“我看问题就出在一个‘作’字上。为了‘作’,就要加工,就要做作,一加工,一做作,反而把本来可以说清楚的事与物变得不清楚、不通顺,变成别人看不懂的东西了。”孩子关心孩子的事情,孩子表达孩子眼中的世界,这才是孩子们的作文。赞科夫认为:“要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命题后不作指导,不进行任何提示,放手让学生去写,他们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几句就写几句。这样让学生自由创作,能让
5、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踶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王筠《教童子法》)这样的作文虽然幼稚,但真正是孩子自己的创作。所以,把“作文”改成“写话”,把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不要再去另外“作”了。 教师应努力创造乐学愿写的氛围,鼓励学生提前练笔,自由表达,让学生的思想毫无羁绊地驰骋,让写作成为一种“唤醒”,成为学生成长的需要,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心灵的解放,从而写出充满灵性的作文。 ——盲点之二:“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传统作文教学评判学生作文的好坏往往从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两方面人手,如主题是否明确
6、、集中,观点是否正确、鲜明,材料是否真实、恰当,材料是否突出主题,段落层次是否清楚,语言是否通顺,标点符号是否正确;力求尽善尽美,迫使孩子按作文的要求、作文的体例、写作的“技巧”自动进入了整齐划一的作文模式系统。各级各类的《优秀作文选》中的篇篇佳作便是对这个整齐划一的作文模式系统最好的诠释。这个系统生产出来的作文,充满了令人无可奈何的幼稚的成熟,充满了雷同的举例描写和结尾升华。学生充满灵性的思维、真实感人的见闻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变得迟钝,原先饱满的写作热情逐渐冷却,他们不再善于表达思想,笔下的语句逐渐呆滞,像“蚕宝宝像一列白色的小火车爬呀爬”这样充满童心、充满想象力
7、的佳句,随着年级的升高难觅踪影。 对策:淡化技巧,强化对话 从古至今,人们注重写作技巧的训练。殊不知文化传统其本身主要便是以“语言”的形式,常又是以书面文本的形式而存在。学生的写作过程实则是其与自然社会、与教师的对话过程,而不是技巧的运用。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与自然社会之间不是传统认识论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意义关系,是一种“我”与“你”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样,人与自然社会在写作中达到认同,相互理解。 学生写作过程是与教师的对话过程,是一种精神交往和意义分享的关系,即“主一主”关系或“我—你”关系。教师修改、评价、欣赏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