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评课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评课论文..论文关键词新课程评课理念更新师生关系论文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不仅决定教材的编写使用,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评价。本文从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特点出发,阐述了数学评课的六个方面: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更新;教学是否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环节,蕴藏着众多的教学理论和规律。教与学、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提高能力等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不同的呈现方式将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怎样来认识课堂教学规律和抓好课堂教学质量呢?听课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
2、地研究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评课,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上级领导、专家也可了解相关动态,进一步完善教育理论。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一堂数学课呢?现结合数学新课标下的教学特点谈几个评课的方面。1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更新传统的评课往往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显性行为,如教学的基本功,对教材的钻研程度,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评课应当首先关注教师的教学理念,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情感倾向透露出来的或隐含着的价值趋向。教师应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以学定教,
3、设计教学过程,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把概念定理讲解证明完毕,让学生做几个习题,掌握几个知识点。还应在教学中体现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若教师能尽量组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通过讨论启发完成学生对定义定理的理解,从尽心的教课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来学,必将体现出新旧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这是评价一堂数学课首先要把握的方向。2教学是否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的抽象程度远远超过了自然学科的一般抽象。不管是最原始的概念,还是像函数、微积分
4、、n维甚至无限维空间等抽象的概念,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不断深化的过程。而正如列宁所说:“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虽然数学的形式是抽象的,但内容却是非常现实的。新课程提出“有意义的数学是现实的”,这说明我们的数学教育只有回归现实生活才能体现课程改革的真谛。教师有无将数学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特别是有无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直接决定学生能否在解决问题时体验到数学的作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堂好的数学课,它的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如在讲解异面直线时,因其概
5、念十分抽象,仅靠语言描述学生通常难以理解,教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材料:房子、桌子、书本等组织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再利用不同的图形变式,作为直观材料与抽象概念的过渡,就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具体含义。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了抽象。评课时就要看教师能否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和发展数学。3看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焦点。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为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结果是学生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却不能深刻领悟知识所蕴藏的意义和价值,更别提在实际生活中自觉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了。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6、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评课要看教师是否提倡和推动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参加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发问、思考获得自己的体验。每个学生的智力结构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对相同的内容往往表现出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在认真听讲、做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通过每一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新课程理念下,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不仅
7、要看教师如何来教,更要看学生如何来学。4看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主要有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心理学家勒温等人对这三种类型的研究结果表明:专制型和放任型师生关系都存在着许多弊端,极易造成师生之间各种障碍的产生;而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起来也比较愉快。新课程改革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基于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沟通理解的教学关系,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评课者可从两个方面看师生关系:(1)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是否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起着
8、为学生提供选择、组织、加工知识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是否由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对话者,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