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激发学生兴趣的日语教学方法

浅析激发学生兴趣的日语教学方法

ID:24974412

大小:6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7

浅析激发学生兴趣的日语教学方法_第1页
浅析激发学生兴趣的日语教学方法_第2页
浅析激发学生兴趣的日语教学方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析激发学生兴趣的日语教学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激发学生兴趣的日语教学方法陈春桃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225300摘要:木文着重论述了教学工作者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不拘泥于形式,引导启发学生,创建各种教学情境,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与学很好地结合。作者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日语知识,提高日语水平。关键词:H语教学学习兴趣激发方法一、教师的感召力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不高,是日语学习的主要情感因素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tl语学习兴趣低下与各项tl语学习(听、说、读、写、译,以及综合语言知识)均呈现显著的负值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着力调动

2、、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成为日语教学的一大努力方向。针对兴趣低下这种情况,我从以下两点入手。1.从心理学入手。教师要细微地分析目前所处的状况,排除他们的各种不良想法心理障碍,从而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提高主动参与程度和学习劲头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使之在自觉与不自觉当中对H语产生兴趣和感情。2.从教学入手。诱发学生对学习日语的兴趣,启发式教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形成良性循环。二、全面提问能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全面提问的必要性。师生互动中的全面互动,也就是学生的全面参与。就是要以自己所授课的全体学生为对象,不论优劣,一律一视同仁。对所有学

3、生都要进行提问,加大提问频率,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被认为是目前最切实有效的方法。2.全面提问的实施途径。争取每个学期对每个学生的提问次数大致相同。可以详细统计出学生的听、说、读、写及表达能力等状况,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提高,并对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都有所掌控,做到有的放矢。1.全面提问与良好学惯的形成。进行全面提问的班级,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多,自信心增强,学4有兴趣,为了不在课堂上出丑,就会主动地复习、预习,长此以往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敢于在众人面前运用日语,说的欲望增强,容易形成互相讨论问题的学习氛围。这样的班级学习气氛活跃,思维机敏,学风浓,整体学

4、>』成绩好。三、情境设定与文化导入1.情境设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日语的交际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4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有效地把语言应用到交际活动中。2.适时导入一定的日本文化知识。教师不仅要将课本上的内容归纳、总结,而iL要将课文、语法、概念、惯用句等所涉及的日本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们不仅学到书本知识,而且从更深程度了解到一些日本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同时,丰富知识,提高兴趣。还要使学生了解:日本吸收文化,更注重消化与创新,即通常所谓的“拿来”和“嫁接”。日本人的称谓习惯

5、也跟我们不同,如果不理解就容易产生误会。四、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语言课是一门实践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课堂活动培养“五会”,即听、说、读、写和译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1.学生课前汇报。每次课前十分钟,学生轮流(每次1人)作3-5分钟的课前播报,其他学生认真听后进行U头归纳整理并谈感想。2.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培养。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刺激学生养成听曰语新闻的习惯,教师要多听NHK新闻广播,并有选择性地播报给学生,要求他们仔细听,复述或冋答相关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增加词汇量,感受到地道日语的表达方式,而且能锻炼其听说能力,促进

6、其综合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此,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对课文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段落内容及中心思想,然后让学生把每段的大意串起来,构成全文的总内容和主题思想,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得到的是整体的东西,而不是孤立的片言只语。按不同教学阶段,开展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以集体形式为主的多种课堂教学活动,如集体回答问题、集体复述句子和段落、学生互相批阅修改练习、自由式提问、专题讨论等,使学生能争先恐后地开口练习。课堂指导,形式多样,以通俗、风趣的语言进行几分钟的开场白,自然导入并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同吋借助图片、实物、指示关键调、作图示、降低难度等

7、,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参考文献[1]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3]论语:雍也[M].北京:中华书局,2006。[4]朱熹吕祖谦近思录:教学(卷十一)[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8。[5]顾建军浅析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教育科学,2001,(1):1-5。[6]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7][美]爱因斯坦著.许良英等译.论教育[G]爱因斯坦文集(第3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