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研究

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研究

ID:2493116

大小:3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6

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研究_第1页
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研究_第2页
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研究_第3页
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研究_第4页
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研究发表时间:2010-12-19  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研究 中共永州市零陵区委组织部课题组 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迅速,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文明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据统计,我国现有网民4亿多人,手机用户8亿多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有话语权的网络时代,网络传播成为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介系统,渗透到现实社会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着我们党和群众之间的互动方式,给党的建设带来重大挑战和机遇。组织部门作为党委重要职能部门,其工作特别是一些反映干部工作、干部问题的舆情信息成为网络热点,如果不加以科学有效的疏导,极有可能造成工作被动

2、,影响组织部门形象。因此,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不断提升快速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营造新形势下组织工作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是当前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新任务,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一、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与规律互联网具有虚拟、开放、无界、互动、快捷、海量、多媒体等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传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1.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一个网民上传稿件和拍摄的照片,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只是半秒钟的时间;一个网上稿件被另一家网站用抓取软件抓走并上网的时间是53秒;一个重大事件从发

3、生到各大门户网站转载的时间不到1个小时。网民散处世界各地,一旦把自己看到的事件、拍到的图片传到网上,或在论坛、博客、QQ群上转发,他就成为一个传播者了,舆情信息实现了无省界、无国界传播,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话题。2.网络舆情具有仇富、仇官、仇腐倾向。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贫富差距增大,各种矛盾凸显,人们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仇富、仇官、仇腐的心态膨胀,网络舆情呈现出“逢富则贬”、“逢官则批”、“逢腐则究”“一边倒”的状况。两个平民之间发生冲突,有钱的一方成为批斗对象;百姓与官员发生冲突,官员成为批斗对象;官员腐败现象披露后,往往被网民揪住不放,“谁提拔的?”、“纪委要彻查!”

4、之类的呼声高涨。宝马撞人案、河南睢县“杯具门”事件、安阳市委副书记失踪事件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3.网络舆情发展具有自身规律。网络舆情从冷到热也有自身规律。一般来说,网络舆情炒作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追求“眼球效应”。即抓住网民好奇、猎艳、娱乐心理,通过吸引眼球的标题、内容来赚取点击量,扩大舆情的影响力。“女市长”不如“美女市长”吸引人,“美女市长”不如“年轻美女市长”吸引眼球。二是“少数人操控”。事实上,网上言论并不是现实世界网民声音的组合。一方面,一些专业网络“推手”、网络“打手”反复不断地以不同的“马甲”发表相似看法,导致网上关注的热点看似大众共同关心的,但实质上只是个别

5、人在操控。另一方面,一些论坛“斑竹”为了炒作某一事件,将该贴置顶,或将希望听到的言论填满首页,形成舆论事件。如,“贾君鹏,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窜红网络、“凤姐”因征婚雷人语言成为网络红人。三是“刨根问底”。网络舆情炒作不会简单地就事论事,往往会根据某一现象寻找不同线索,接连发帖,推进事件升级。如“李刚门”事件因肇事司机李启铭在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生活区醉酒驾车,导致两名女生一死一伤,被截停后叫嚣“我爸爸是李刚”,引发网民“人肉搜索”,推动了事件的不断升级。四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姻”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对同类信息进行连续性、重复性传播,会产生可怕的共鸣和累积效果,其影响就像滚雪球一

6、般的立体放大。二、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虽然近年来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作了实质性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1.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组工干部认为了解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是宣传部门、网监机构等单位的事,没有意识到在当前民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热点问题频现、舆情空前活跃的形势下,组织部门在应对社会舆情、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党的威信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导致组织部门在舆情应对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思路无创新,工作无特色,制约了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提升。二是一些组工干部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作用估计不够,

7、认为网络舆情是虚拟的,对现实社会影响不大,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通过“催化”、“发酵”,会将现实“小问题”演变为网络“大事件”,反过来又对现实社会形成舆论压力,增加现实社会中处理事件的复杂性、多变性。2.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不完善。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显得比较滞后。一是没有建立工作机构。虽然有的组织部门明确了专职网评员、分管领导,但大多数组织部门还没有建立完整、统一的应对舆情工作组织领导体系,没有明确专门的工作机构、工作职能,没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