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在中医温病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典型案例在中医温病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ID:24843774

大小:62.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6

典型案例在中医温病教学中的运用分析_第1页
典型案例在中医温病教学中的运用分析_第2页
典型案例在中医温病教学中的运用分析_第3页
典型案例在中医温病教学中的运用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典型案例在中医温病教学中的运用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典型案例在中医温病教学中的运用分析陈银环,吴智兵,刘叶,曾征伦,于征淼,葛文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510405【摘要】中医温病教学是中医四大经典教学中主干课程之一,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一直备受关注,结合该学科的自身特色,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典型案例与温病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充实《温病学》的教学内容,利于提高学生的临证水平。【关键词】温病教学;中医;典型案例;结合案例教学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该方法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引入到国内,并在医学教育中得到推广

2、。《温病学》是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中的主干学科之一,在各种热性病诊疗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及应诊能力,一直是该领域教学探讨的问题,通过典型案例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1中医温病教学现状分析《温病学》是中医经典临床基础学科,目前相关教学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推广,也借助多媒体课件对所学内容进行补充,但是仍未摆脱理论教学的固有模式,与临床联系并不密切。在现有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温病学的临床

3、价值认识不到位,未能很好地掌握辨证论治方法,缺乏运用经方诊治疾病的能力。《温病学》源于临床实践,最终仍要用于临床实践,通过理论学习来掌握临床经验,是该学科教学的目的,而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教学过于单一,临床实践相脱节,难以使学生独立承担起临床任务[1]。为达到理论联系临床、教学服务于临床这一目标,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案例教学的实践探索己取得一定的成果,同时《温病学》有其自身的特色,该学科是临床经验积累的结晶,历代医家和现代临床均留下了丰富的医案可供参考,在《温病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式教学法具有可行性和

4、必要性,可使《温病学》从临床中来,再回归到临床。2典型案例在《温病学》教学中的运用2.1案例教学设计原则围绕《温病学》的教学0标、选取历代医家或现代临床的留下的经典案例进行教学设计,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以此来指导临床实践,具体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艽一,应保证案例内容的整体性,典型案例的选择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所选案例能够覆盖到所讲知识点,将理法方药诸多内串联在一起,不应是一并一方、单一讲授来展示相关知识点,必须突破这一局限性,以湿热病邪为例,典型案例的选取要能够全面且形象地呈现出湿热胶着的

5、致病特点,引导学生对其病理、表现、治疗方法进行探究[2】。艽二,案例难度要有层次感,典型案例应是难度适中、易于普遍掌握的,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层层分析,将其中蕴含的知识点如抽丝剥茧般展现到学生面前,引导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冋吋还能够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根据教学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隔离设计教学内容,体现出层次感,如在卫气营血辨证教学中,选用过渡阶段的案例对疾病发展规律进行动态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各病变阶段的联系性及所表现出的特点,从而掌握辨证施治的方法。其三,讲授形式应具备引导性,选取典型案例后,如何对其

6、进行更好的讲授,是案例教学关注的又一大问题,案例教学具奋引导性的特点,并非单纯的举例说明,在相关知识讲授过程中,应多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利用辨治思路来分析温病案例,如在营血分证的教学互动中,引导学生找到“疹”与“斑”的异同,前者多位卫营同病,后者多为气血同病,在此基础上组方施治[3]。2.2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将典型案例引入到中医温病教学中,具体实施过程为:①精选案例,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以教师临床实践和历代名医验案为主;②加工案例,隐去原案辨证、立法等内容,设立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通过提问将

7、案例知识拓宽,加工的案例更为精炼,利于辨证;③介绍案例,通过情景描述将预设案例介绍给学生,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加强这种认识;④引导分析案例,问题的设置要具体逻辑新,通过层层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得牢、理解得透,获得来自实践的“亲自经验”的理论;⑤拓展案例,获得理论后,再引导学生站在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案例,提出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⑥总结案例,在现奋成果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以此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4】。2.3实例分析案例:刘某,男,32岁,工人,于2015年4月23日就诊。主诉:发热5天,神

8、志异常1天。病史:患者五天前在露天外劳作,淋雨后当晚起病。初为恶寒少汗,身体微热,午后较重,头身酸重,肢倦乏力,胸闷脘痞,不欲饮食。自煎苏叶姜汤等,及西药“百服宁”口服治疗。药后汗出,发热曾一度消失,但第二天又复如是,病情日渐加重。来诊吋症见:恶寒消失,发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模糊,似清似昧,吋有谵语,不思饮食,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数。病案资料提供给同学们后提出讨论思考问题:本病应如何辨证分析?中医诊断是什么?4月18日和4月2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